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案例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达智

重庆市江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案例背景

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成人的紧要关头。抓好德育工作,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需要认真对标对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案例描述

高一某次周考的最后一堂监考。当我抱着考卷、踏着监考铃声从后门走进考室,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天半的时间,偌大的垃圾桶,垃圾堆起了“尖尖”,整个考室后面的空地上,满是垃圾。因为天气炎热,垃圾里面的食物包装袋和食物残渣开始变质,很多苍蝇萦绕,教室里弥漫着腐烂的酸臭味。有学生走过来扔垃圾,一两米开外扔向“目标区域”就算“完成任务”。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熟视无睹,离垃圾桶最近的那名同学选择把纸巾揉成团,堵住鼻孔,忍住呼吸不畅来抵抗“阵阵袭来”的味道。

我皱着眉走上讲台,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所有孩子都“稳如泰山”。我暗自思忖:那我就以身作则,给他们做个榜样、“温馨提示”他们一下吧!我一边收拾,一边用余光观察孩子们。只有三五个孩子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似乎有所触动,但却没有一个人行动。

我走到离垃圾最近的那位同学身边,问他:“你离得这么近,臭气这么熏人,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呢?”他只白了我一眼,旁边的另一位同学用奇怪的眼神、满脸委屈地看着我,说:“那么多垃圾,又不是我一个人丢的!”“但这是你们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啊!”我很痛心地说,既生气又难过。终于,有两个男生默默地站出来,我们三人一起,把臭烘烘的垃圾堆清理干净了。其中一个男生还拿了拖把,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

三、分析诊断——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皮建明老师曾这样评价过当前中国的德育现状,“中国德育队伍很庞大,德育口号很响亮,但是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为什么“烧不开”?反思亲历的案例,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社会成功学”叠加“人生飞跃关键期”,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把“分数”追求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其他的则要么“无关”,要么“无用”。案例中的部分学生之所以无动于衷,说到底其实是对环境“污染”不上心,进行选择性漠视。二是缺乏自觉的道德养成。在一些偏颇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量化的评价机制,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案例中虽然我以身作则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毕竟影响较弱。若没有健全的激励引导机制,难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三是缺乏积极的道德实践。学校德育课程经常被挤压,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可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知行不统一,有良好的道德认知,但没有形成强烈的主动意识和行为自觉;知行相违背,道德认知没有内化于心,行为大相径庭,甚至在不同场景下出现较大反差。

帮助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应坚持系统思维,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审视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 家校社三方沟通不畅,缺乏有效互动。许多高中学生家长因工作繁忙、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与社会、学校、教师缺乏有效互动,无法及时、全方位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三方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 家校社三方教育理念差异,目标定位不一。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爆炸时代,部分家长置身于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畸形变异的流量密码,受社会风气、自身认知影响,过于看重分数和升学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工作。这造成家校社三方在教育理念存在分歧,影响了家校社共育的有效开展。

(三) 家校社三方教育手段单一,亟需丰富创新。当前高中家校社德育共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电话、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部分学校对家校社德育共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四、加强高中家校社德育共育的对策

(一)创新德育手段,丰富德育内容。

一是织密沟通渠道。依托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家校社协同育人课题组支持,我校主动搭建了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渠道,创新教育手段,如家长微信群、在线家长会、家校联络簿等,让家校社沟通方式多样,方便好用。

二是注重日常滋养。学校依托传统节日、主题节日、纪念日等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仪式庆典、社团活动等,丰富学校指导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民族道德教育。

三是强化道德实践。学校通过法制宣传、国防知识讲座、科技小课堂、环保和劳动实践课、研学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国防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拓宽视野。

(二)提升共育意识,形成育人合力。

家校社三方要加强德育理念的沟通与协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目标,形成育人合力。具体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双走进”工作模式。

一是学校进社区,“教”与“学”同频。我校与社区密切合作,成立了线上和线下家长学校,同时专业教师走进社区,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会,举办主题讲座、论坛,构建多元化、多层级、多方位的德育教育网络,转变家长的德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德育认识,丰富家长的德育策略,提高家长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是社区进学校,“问”与“答”合拍。我校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经常邀请社区成员、家长参与德育决策,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培养方案和工作计划,共同承担起德育任务。对社区、家长的需求、疑问,及时回应、答疑,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支持,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

(三) 推进互联网+,构建家校社德育共育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我校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赋能德育工作,把互联网衔接到德育教育中,打破时空界限,扩大共享教育资源,增进家校社互动,实现“面对面共育”:一是“需求听得到”,推广校讯通,架设家校沟通新桥梁;二是“信息看得见”,设立学校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校园一卡通、校园门禁系统、校园网,及时公开和推送学校信息;三是“效果摸得着”,鼓励班主任建立班级博客、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班级电子邮箱,集中反馈,立体呈现,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四)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多方位交流平台。

    在社会深刻转型,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与冲击的社会背景下,我校依托自身优势,深度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搭建了三个独具特色的交流平台,从“铸魂提高度”“润心增厚度”“特色拓深度”三个方面综合发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红色铸魂平台。充分利用江津的红色资源,如聂荣臻元帅故居、聂荣臻元帅纪念馆等,以及学校的百年名校校史馆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一是红色足迹追寻红色记忆。充分利用以聂荣臻元帅为代表的红色革命资源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开展开放性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东风行动”,包括“足迹活动”“铭记活动”等内容,持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二是红色土地厚植红色底蕴。江津中学是“江津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校内有聂荣臻元帅读书时的教室、题写碑名的烈士纪念碑,主干道立有大量以革命烈士为主体的校友雕塑,学校将其与百年名校校史馆融合打造,建构起一个本土化、实体化的红色德育阵地,深刻阐述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铸魂育人、启智润心。三是红色光芒映照人生“考卷”。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信仰之光,争做时代新人,同步答好知识、人生两张“考卷”。

二是向上成长平台。搭建老校友、老模范、老教师与新时代学生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道德风范,汲取向上力量。针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劳动光荣”教育,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利用班会课、微型团课等,邀请劳模工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举办主题讲座,用鲜活的劳动者形象唤醒灵魂,用真实的劳动故事浸润心灵;二是利用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近劳模工匠,走近身边的劳动者,近距离了解、聆听、感受、体验劳动,滋养内心世界,丰盈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接续举办征文比赛感悟劳动的内涵与意义,举办演讲比赛讲述动人的劳动者故事,举办摄影比赛评选“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举办微视频制作比赛记录“我劳动,我光荣”,设立班级劳动达人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活动中收获的劳动精神内化于心,涵养“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厚植劳动情怀,实现“劳”与“德”同频、以劳立德。

三是体悟孵化平台。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社区的福利院、养老院、社区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老年大学等社区服务基地和设施,开展实地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把校内教育和校外延伸有机结合,开创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让学生在生活世事中体悟人生真谛、生命价值和成长方向。我们的具体落脚点是开展“励耕”特色实践行动。一是在自然中自励。鼓励家长、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抓住农时节气,上山下乡,回乡归野,体验农耕文化。在三月种菜、植树,在清明节挖笋、插秧,在五一挑水、锄草,在暑假掰玉米、晒稻谷,在寒假挖红薯、拔萝卜……在艰辛的体力劳动中,学生们增长了体能,增强了体质,更加深刻地体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二是在逆行中逆商。放下笔杆拿锄头,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学生们的突出收获有两方面: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悟更深,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真;对困难的认识更深,回归学习后,身处逆境、碰到困难,坚持不放弃的意志更强,在“体”与“魄”的内在联系中感悟生命的质量,延展人生的深度。

五、结语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精诚努力。只有不断加强沟通、改进方式、创新内容,才能真正发挥家校社德育共育的育人功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加强家校合作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李明.高中家校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中学教学参考,2019(07):41-43.

[3] 王芳.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0(02):35-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