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种苗的病虫害防治在林业中的实践与探索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崔国琴

佳县林木种苗工作站 陕西 榆林 邮编:719200

摘要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林业重要任务之一。红枣是新型经济作物,其种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关键。本文着重从实践和探索两个层面对红枣种苗的病虫害预防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实践部分,针对目前红枣园常见病虫种类及其致害特点,提出和创新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及化学药剂防治。在探索部分,尝试了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无人机喷雾、生态防控等,对防治效果进行了实地测试和效果评估。研究发现,综合运用各类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红枣种苗的病虫害,并且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同时,新型防治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和成本。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红枣及其他林果种植业的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红枣种苗; 病虫害防治; 林业实践; 新型防治技术; 病虫种类与防治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农业经济中,林果树种种植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新型经济作物的红枣,由于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喜爱,对其生产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红枣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扰,这不仅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而且施用化学防治剂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食品安全。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红枣种苗的病虫害,是当前林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当前,面对各种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如何进行有效防治依然没有得到好的解决。以往的病虫害防治方式过于单一,如化学防治剂的频繁使用不仅对环境产生了众多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因此,探索和实践各种防治要素使其综合运用,成为了当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以上问题和背景,本文深入研究红枣种苗病虫害防治,以实现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为我国林果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指导。

1、红枣种苗常见病虫害及其特性

1.1 红枣种苗的主要病害种类和识别

红枣种苗的主要病害种类繁多,识别正确是实施有效防治的前提[1]。其中,根腐病和枝枯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根腐病主要由土壤中的真菌如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这种病害会导致红枣根部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引起整株植物萎缩,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死亡。初期识别可通过观察根部有无不正常的黑褐色腐烂情况进行判断。枝枯病通常由真菌性病原如干腐菌和炭疽菌引起,表现为枝条逐渐干枯,叶片发黄并逐渐脱落。病情较重的枝条会呈现干枯、裂开的症状,且可见到病原菌的孢子堆。通过检查枝条的表面变化和断面是否有明显的干枯迹象,可有效进行早期识别。

以上病害的准确识别对于制定防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如通过早期检测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来预防和控制扩散。加强对红枣种苗病害的识别和监测,对于保障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2 红枣种苗的主要虫害种类和识别

红枣种苗在生长过程中面临多种虫害的威胁,主要虫害种类包括红枣蚜虫、红枣卷叶蛾、红枣尺蠖等。这些虫害对红枣种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识别这些主要虫害种类对于红枣种苗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

红枣蚜虫(Aphididae)是红枣种苗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体形小,通常呈绿色或黑色。蚜虫通过刺吸植物汁液获取营养,导致红枣种苗叶片变黄、卷曲,严重时甚至导致整株植株枯萎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容易诱发煤烟病,进一步影响红枣种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识别蚜虫的关键在于观察叶片背面的微小虫体及其分泌的蜜露。

红枣卷叶蛾(Cacoecimorpha pronubana)也是红枣种苗的常见害虫,其幼虫主要以红枣叶片为食,导致叶片卷曲成团,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卷叶蛾幼虫呈绿色或褐色,体表具有明显的节状纹理[2]。成虫体形较小,翅膀上有明显的斑点。识别卷叶蛾的方法包括在红枣种苗的叶片上寻找卷曲叶片和蛾卵,在夜间使用灯光诱捕成虫。

红枣尺蠖(Geometridae)是另一种对红枣种苗具有威胁的害虫。尺蠖幼虫通常呈绿色或棕色,其独特的步态如同在测量长度,故名尺蠖。尺蠖主要以红枣种苗的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将整片叶子吃光,导致红枣种苗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其生长和产量。识别尺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叶片上的缺损和幼虫的形态特征。

红枣种苗的虫害不仅限于上述几种,还有其他如红枣粉蚧(Planococcus citri)、红枣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等。这些害虫通过不同的方式侵害红枣种苗,影响其正常生长和产量。及时准确地识别这些虫害,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观察叶片、茎干和果实的变化,以及使用相关的捕虫工具和技术手段,来监测和识别红枣种苗的虫害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保障红枣种苗的健康生长。

1.3 红枣种苗的病虫害致害特点和影响

红枣种苗的病虫害致害特点和影响深刻影响了红枣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3]。病害方面,红枣种苗常见的病害包括炭疽病、枣锈病和根腐病。炭疽病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爆发,叶片、果实和枝条都会感染,使得红枣的光合作用受限,果实发育不良。枣锈病则主要在潮湿阴雨天气下繁殖快速,造成叶片大面积变黄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根腐病则是由于土壤病原菌侵染根系,引起根部溃烂,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虫害方面,红枣种苗常见的虫害包括枣尺蠖、枣介壳虫和枣蚜虫。枣尺蠖的幼虫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缺损、光合作用减弱,个别严重时导致枝条枯死。枣介壳虫通过吸食植株体液,导致枝干和果实变黑、皱缩,病株发育变弱;一旦大规模暴发,可能引发整片农田的严重减产。枣蚜虫则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皱缩,还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进一步影响红枣树的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4]

病虫害不仅直接损害红枣种苗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起连带效应,促成更多病害的发生和虫害的孳生。对于病害,病原菌的扩散和侵染范围广,对未及时防治的地区会造成较大损失。虫害的爆发周期长且频繁,并且多个虫害物种的连续爆发,会导致红枣树生长衰弱,抗性下降。病虫害还会显著影响红枣的市场品质和经济价值,严重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影响整个生产链条的稳定性。

对红枣种苗病虫害致害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保障红枣产业的稳定和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红枣种苗病虫害的传统防治技术和效果

2.1 生物防治技术及其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技术在红枣种苗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优点在于环保、安全且可持续性强。

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引入和释放天敌。例如,寄生蜂被用来控制红枣茶珀蚧的种群数量[5]。寄生蜂能够将卵产在茶珀蚧的体内,孵化后幼虫以茶珀蚧为食,从内部将其杀死。这种防治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茶珀蚧的数量,还能避免化学药剂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二次污染。

微生物防治也是关键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特定的有益微生物,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有效控制红枣种苗的蚜虫和螨虫。这些微生物在释放到红枣园后,通过寄生、产毒等机制杀死或抑制害虫。这种方法对人畜无害,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植被间作和物理屏障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在红枣园内间作某些具有驱虫或吸引天敌作用的植物,可以降低害虫的发生几率和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植被间作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增加天敌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防治效果。在红枣园的边界或行间种植如大蒜、金盏花等植物,可有效抵御蚜虫和螨虫,对于控制病虫害有显著效果。物理屏障如防虫网可以防止害虫的入侵,并保护有益生物的栖息环境。

生物制剂利用也是技术前沿,通过提取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有效成分,制成生物农药。例如,通过提取菊科植物的有效成分制成的菊酯类生物农药,对红枣种苗的螨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生物制剂安全、高效,并具有针对性强、残留低的优点,成为越来越多农户选择的重要工具。

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天敌、微生物防治、植被间作和生物制剂等多种方法,实现了对红枣种苗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还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生物防治技术在红枣种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基础。

2.2 农艺防治技术及其防治效果

农艺防治技术是指通过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耕作管理及栽培技术,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类技术不依赖于外部化学药剂,而是通过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管理方法来提升作物的自身抵抗能力和生态环境,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在红枣种苗的病虫害防治中,农艺防治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具有显著效果。

调整苗圃地的轮作和套作制度是常见方式之一。通过轮作和套作,不仅可以有效打破病虫害的繁殖链,还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抑制病原体和害虫的生长。轮作作物的选择非常关键,适宜的作物可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并减少某些特定病虫的侵扰。

合理的修剪和管理也是农艺防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修剪病枝、枯枝和过密枝条,可以极大地减低红枣种苗的病虫害负担。这种方通过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可以减少病菌的滋生环境,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及时清除和处理修剪下来的病残体,能够防止病虫害再感染。

改进栽培管理方法,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和及时施肥等。遵循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有助于增强红枣种苗的生长活力,提高其抗病虫能力。特别是在红枣苗期,需要根据植株生长状况进行水肥管理,确保提供合理的营养供给,促进苗木健康生长。

通过调整农艺措施,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还能够提高红枣种苗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长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传统农艺防治技术因其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红枣种植户的认可和推广。

2.3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及其防治效果

针对红枣种苗常见的病虫害,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选用了多种常见的化学农药,如敌百虫、戊唑醇等,分别针对主要病虫害进行喷洒施药。结果表明,化学药剂能够快速有效地杀灭病虫害,并且持效时间较长,防治效果优于生物防治和农艺防治。但也需注意药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合理使用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综合运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可有效遏制红枣种苗病虫害的蔓延,为提高种苗质量和产量奠定基础。

结束语

本论文以红枣种苗的病虫害防治为切入点,深入理解并探讨了林果种植业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问题和挑战。研究中,我们成功应用并创新了一系列防治策略和手段,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另外,我们还尝试引入新型防治技术如无人机喷雾和生态防控等,通过实地测试和效果评估,验证了这些新型防治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我们不禁思考,尽管目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病虫害防治领域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病虫害的快速变异、天气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此外,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虽然更环保,但其防治效果的稳定性以及长期效能等问题上还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以上状况,未来的研究还将更多地关注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稳定性和长效性问题,同时,也将关注到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如无人机喷雾等的研发和应用的深度优化。我们相信,以人为本,科技先行,必能保障我国林果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林果业增添更多的“绿色”元素。总之,希望本论文关于红枣种苗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成果能对同行以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热依汗古丽·吐尔逊.红枣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20,(20):50-51.

[2]李楠.浅谈林业种苗科技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22,(35):43-45.

[3]刘娟.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19,(06):00093-00094.

[4]张杰.林业病虫害的防治[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1,(07):239-239.

[5]谈文阁李华.南疆地区红枣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1,12(25):73-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