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用于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脑梗死;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临床效果;护理
正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ursing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3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and 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d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routine car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were assess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have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nursing,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effect; nursing
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脑梗塞的发生率不低,同时它引起的残疾和死亡情况亦极为严重,堪称成年人残疾与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患者在发病后常常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其中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尤为常见。焦虑和抑郁情绪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脑梗死患者综合护理需求的不断深入研究,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精神辅导涵盖了情绪舒缓、认知行为治疗以及舒缓技巧训练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专家级的心理治疗方式,助力患者减轻紧张与忧郁情绪,提升他们面对疾患时的自信与抗争力量。健康教育则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训练的方法以及药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康复,更关注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了现代护理理念的全面性和人性化[2]。借助有组织的心理辅导以及卫生知识普及,可以显著优化脑梗塞病人的精神面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增进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治愈成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护理策略,提高其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经挑选,将2023年1月起至同年12月止接受我院医疗的脑梗塞病人共120名,依据随机数表进行归类,平均分配到观测组与对比组,每组各计60名。纳入条件:经诊断患有脑梗塞,且病症平稳无波动,神志清醒,具备较强的交流互动能力。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史,不愿意参加本研究。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接受了标准的看护服务,涵盖了日常护理、药品疗法、恢复性练习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观察组额外实施了心理疗法与健康普及,详细内容如下:
(1)精神辅导:专门的心理治疗护理人员负责进行精神状况评定,并依患者的心理状况拟定定制化的辅导计划,此计划涵盖情绪释放、认知行为治疗、舒缓练习等内容,周频率为双次,每次持续半小时,整个过程延续八周时间。
(2)卫生普及:采用直接交流、文本材料、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病患及其亲属传授有关脑梗塞的信息、复健技巧以及药品使用等知识,周频率为一次,每次持续一小时,整个周期持续八周。
1.3评价指标
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的评价:运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生存状态的打分:通过简化版的全面健康问卷(SF-36)来衡量病患的日常生活素质。
(3)治疗依从性: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药物服用、复诊、康复训练等依从情况。
1.4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是通过SPSS25.0软件完成的,使用平均值和标准差(x̄±s)来描述量化数据,两组间的量化数据对比通过t检验来执行,而分类数据则以比例呈现,并利用χ²检验来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结果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HAMA评分(x̄±s) | 干预后HAMA评分(x̄±s) | 干预前HAMD评分(x̄±s) | 干预后HAMD评分(x̄±s) |
对照组 | 60 | 21.34±4.56 | 18.67±3.89 | 23.45±5.12 | 20.78±4.67 |
观察组 | 60 | 21.58±4.23 | 13.45±3.12 | 23.78±4.89 | 15.34±3.78 |
t值 | 0.318 | 9.673 | 0.345 | 8.945 | |
P值 | 0.751 | 0.000 | 0.731 | 0.000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SF-36评分(x̄±s) | 干预后SF-36评分(x̄±s) |
对照组 | 60 | 52.34±8.56 | 58.67±7.89 |
观察组 | 60 | 51.78±9.23 | 72.45±6.78 |
t值 | 0.349 | 10.573 | |
P值 | 0.728 | 0.000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服用、复诊和康复训练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组别 | 例数 | 药物服用依从性(n,%) | 复诊依从性(n,%) | 康复训练依从性(n,%) |
对照组 | 60 | 45(75) | 42(70) | 40(66.7) |
观察组 | 60 | 55(91.7) | 54(90) | 53(88.3) |
χ²值 | 6.750 | 6.667 | 9.451 | |
P值 | 0.009 | 0.010 | 0.002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脑梗死患者由于突发性疾病和随之而来的功能丧失,常常会经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其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进程。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心理干预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手段,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升其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整体康复[3]。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干预作为综合护理的一部分,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实际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3.2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健康教育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也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训练的方法以及药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书面资料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健康教育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知识储备,还增强了其自我护理能力和信心。患者在了解更多疾病相关信息后,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计划,减轻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提升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实施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康复,还关注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了现代护理理念的全面性和人性化,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护理支持。
3.3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本研究还发现,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在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服用、复诊和康复训练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是影响疾病预后和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高依从性意味着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定期复诊和坚持康复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通过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了其心理状态,使其更愿意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则通过知识传授,使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疾病管理的方法,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和信心,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整体康复,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因此,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结合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效果,为患者的长期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单红兰,王淑芳,裴小芹,等.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用于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002):000.
[2] 杭三华.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用于脑梗死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药业, 2021, 30(S02):312-312.
[3] 邢蓓蓓.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心理月刊, 2021(10):2.DOI:10.19738/j.cnki.psy.2021.10.077.
[4] 毛亚琴.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科学养生, 2020, 000(009):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