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探讨
摘要
关键词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正文
数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和课堂,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文中将探讨如何通过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我们将分析如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提升学习兴趣。生活情境的融入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动性和亲切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相结合时,数学不再是遥远和枯燥的学科,而是变得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例如,讨论家庭预算或储蓄计划时引入的数学运算,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用途,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加深概念理解。生活情境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平台,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在没有具体例子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排队等候的顺序、物品的分配等自然地理解数学原理。这种情境下的抽象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对数学概念的全面认识,从而在不依赖具体实例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强化实践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强化了数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如计算折扣、规划路线等,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1]。将这些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还能够学会如何将数学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生活挑战的终身学习者。
二、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小学数学教学普遍面临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数学概念的引入和讲解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实际需求,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这种脱节不仅削弱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将数学思维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内容需要更多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融合。
教学方法单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和记忆训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互动和探究机会,导致学生难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需要向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侧重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不足。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可能导致学生过分关注标准答案,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全面和多元化,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他们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1.营造生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实际情境引入新知。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的“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温度变化的感受来引入负数概念。例如,通过讨论冬季室外的低温和室内的温暖,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从而理解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意义[3]。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自身体验相联系,不仅加深了对负数概念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数学活动。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活动。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图书角的改造计划中,测量并计算书柜的体积,或者设计一个用于收集废弃纸张的回收箱,并计算所需的材料面积。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还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
利用现实问题进行教学。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的“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模拟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计算购买商品的总花费、优惠折扣和找零。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列方程求解的过程,理解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运用生活数据进行统计教学。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时,引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统计数据,如当地社区的绿化覆盖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等[4]。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百分数来描述和比较不同群体的特征,让学生在处理真实数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2.运用生活教学语言,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数学概念。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阐释概念。例如,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货币单位,如元、角、分,来解释小数点的分割作用。教师可以展示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通过换算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值变化的规律。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小数的概念,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将数学问题融入日常生活话题。在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自然地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话题中。例如,通过讨论学生喜爱的烘焙活动,引入分数乘法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制作饼干的情境,让学生计算在不同数量的饼干中需要添加的配料比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过程和结果,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5]。
利用日常物品进行数学操作。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的“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作为教学工具。例如,安排学生使用铅笔或水果作为变量,通过分配这些物品来解决方程问题。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到数学方程的平衡和解法,而且通过具体物品的分配,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等量关系和代数概念。这种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简易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效率。
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探索。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的“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观察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圆形物体。例如,让学生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或者讨论自行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以及这对其功能的影响[6]。学生通过这种探索活动能够将圆的几何特性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不仅加深了对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挖掘生活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家庭场景教授小数。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厨房用品采购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计算购买食材的费用。例如,学生需要根据食谱准备晚餐,并计算出所需食材的总成本,包括不同价格的小数价格。这使学生不仅练习了小数的加减法,还学会了如何在预算内做出合理的购物选择,同时认识到数学在家庭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校园活动教授多边形面积。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例如,学生可以测量并计算学校操场上的矩形、三角形或圆形花坛的面积,以便规划种植的花卉种类和数量。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计算不同形状的面积,还了解到数学在校园环境保护和美化中的重要性。
运用班级活动教授小数乘除法。在五年级下册的“小数乘法和除法”教学中,利用班级联欢会的筹备作为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参与规划联欢会的预算,计算购买装饰品、食物和饮料的费用。学生需要根据联欢会的参与人数来确定购买数量,并运用小数乘法计算总价,或使用小数除法来确定每人成本[7]。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掌握小数的乘除运算,培养他们的预算管理和决策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
结合节日活动教授分数。在六年级上册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结合中秋节或儿童节等节日活动,让学生参与节日食品的分配。例如,在中秋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一个大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或者在儿童节分配礼物时,计算每个孩子应得的礼物份额。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并体会到数学在节日分享中的实际应用。
4.加强生活理论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实践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的“简易方程”时,设计一个与家庭预算相关的项目,让学生记录家庭一周内的各项开支,如食物、交通和娱乐费用。接着,引导学生建立方程来分析数据,预测一个月的总开支,并探索如何通过调整预算来节省开支[8]。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方程的建立和解法,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理财能力和数学思维,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探索社区环境中的数学问题。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安排一个社区探索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社区内的建筑物和设施,如公共垃圾箱、花坛和社区中心。学生需要测量这些结构的尺寸,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并讨论不同设计的优势,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属性的理解,还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
应用数学解决实际购物问题。在六年级上册教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模拟一个商场促销活动,让学生参与制定购物清单和预算。学生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如买二赠一、满减优惠等,运用分数运算来规划自己的购物策略。例如,若某品牌巧克力买三盒只需支付两盒的价格,学生需计算实际每盒巧克力的平均成本,并与原价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合算。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在实际购物中的运用,培养他们的预算管理和消费决策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科学实验学习数学。在六年级上册教授“百分数”时,可以设计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探究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比较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的速度和健康状况。学生需要记录每种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数据,如高度、叶子数量等,并计算不同条件下生长速度的百分比差异。通过这种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使用百分数来描述结果,还能够理解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培养科学探究和数学应用的综合能力。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了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结语
通过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未来持续探索与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将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蔡玲.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 2023(19):85-89.
[2] 马生鹏.探讨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初一版, 2022(27):95-97.
[3] 刘世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11):3.
[4] 赵华松.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 2022(6):76-77.
[5] 郝功元.探讨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初一版, 2022(33):146-148.
[6] 张继丰.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数学的生活情境化教学研究[J].智力, 2023(13):107-110.
[7] 张丽.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J].生活教育, 2022(15):96-98.
[8] 苏云飞.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5):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