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 读懂 读活——谈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何晓嫩

长春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 小学部 吉林 长春130031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的内容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名家佳作,值得学生深入阅读,在阅读中感受隐藏于文字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感,对学生思想上有积极引领。本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分析如何“读通,读懂,读活”语文内容,主要从设计激趣情境、读通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内涵、读活课文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指导

正文


读,是学生输入知识、开启智慧之门的开端,对学生理解知识、感悟内容有重要帮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课文蕴含的内涵,品味汉字文化的精深奥妙,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首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写作、口语交流乃至跨学科学习都至关重要。

其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阅读不仅仅是文字解读过程,更是思维的训练和拓展。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故事、诗歌、科普文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综合、评价吸收的知识信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典故、民族风情等,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接触到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通过阅读语文教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共情,培养同理心,促进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措施

(一)设计激趣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用合适的方法点燃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之火,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教师设计激趣情境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信息化设备、实物展示、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本节阅读课的期待心理。

比如,在教学游记类课文《记双华的双龙洞》《颐和园《参观人民大会堂》等课文时,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双龙洞”、“颐和园”、“人民大会堂”等资料,通过声色并茂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自然景观、皇家园林以及我国的宏伟建筑特色。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会在视觉上得到较大满足,还会因为精彩的画面感到惊叹,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充满好奇心,欣赏精彩片段之后,再让学生带着对自然景观和宏伟建筑的崇拜心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与视频中相同的地方,提高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兴趣之心。

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猫》《母鸡》《白鹅》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时,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大家喜欢刚出生不久的小猫、小鸡和小鹅吗?能说出自己喜欢这些小动物的原因吗?”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也充满了语文知识,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说一说自己养小动物带来的乐趣,这些都会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的兴趣点,从而为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情境。

在课前引导中需要教师注意,力争做到简洁明了,激发学生好奇心,不可占用太多时间。如果在课堂导入部门占用时间太长,展示内容太多,会影响整个阅读教学开展,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阅读和思考。

(二)读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这是最基础的教学要求。在这个阶段,需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阅读和思考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并能解决阅读中生字词造成的障碍。这个阶段,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如,采用小组轮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读准字音,体验情感,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出示阅读要求: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说说你喜欢这部分内容的理由。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进行对与错的评价,只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表示鼓励和肯定[1]

另外,还要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自己“不懂什么”,对于一些新词或者比较深奥的句子学生可能自己读不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当学生提出的质疑,比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解决阅读问题。而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结合课文核心内容,以及历史背景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胡》《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些有历史背景的课文,在阅读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用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当时的背景,从《梅兰芳蓄胡》这篇课文中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为日本人表演的爱国之情,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中让学生了解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圣地,有着现代人应该学习的精神力量。每个人只有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才能在现阶段学习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文内容中要传播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2]

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和质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例如,在三年级教材中的《翠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读完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阅读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翠鸟长得很漂亮”、“翠鸟可以捉鱼”、“翠鸟的家就在河边的崖壁上”。对于学生以上回答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追问:“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大多数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比较喜欢翠鸟的外形和捉鱼时灵活的样子。这部分内容也是课文的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读这两部分内容。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平时多下功夫,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质疑。如果学生在质疑阶段提出很多与中心无关的问题,教师需要占用大量时间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达到质疑效果,直接影响阅读教学后续各项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做好读通课文指导。

(三)读懂课文内涵,领悟文本蕴含情感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出“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内容对话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教师需要抓住课文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情感。并且在阅读中激发读者共情共鸣,感受文章的审美乐趣,从中捕捉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强体会和感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强理解,只有学生对课文内容要表达的内涵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算是读懂了课文[3]

例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一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作者两次去看鸟的天堂的不同结果:第一次是下午,作者去了没有看到大榕树上的鸟,心里不免有些失落;第二次去的时间是早晨,看到了无数只鸟在大榕树上飞舞、鸣叫的热闹景象。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开始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肤浅,不能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鸟的天堂”动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与众不同:在水边的大榕树上,通过数不清的鸟表达了自然之美,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明快悠远的意境。在这里,作者不是简单地描写鸟的天堂,而是结合南方水乡初夏时节的青山碧水、田间塔影联系在一起,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江南风光,抒发了作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牧歌情感。

另外,学生在阅读时由于个体差异,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在阅读时让学生找出同一个句子表达不同的心情的句子。如,豆荚炸开的那一瞬间,有的学生就读出了“豌豆娃娃”高兴的心情,因为这时候豌豆娃娃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离开豆荚的束缚自己的旅行了;而有的学生读出了伤心的心情,说明从此以后豌豆就要离开妈妈的呵护四海为家了,没有了妈妈的关心在未来的道路上充满艰险,想到这些就觉得伤心。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评别人,评自己,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因此,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时,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播,帮助学生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理解,要从长远角度进行来分析。比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拟人的写作手法,而且将科学知识以韵文形式呈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文体,可以提升学生阅读和背诵的兴趣[4]

(四)读活课文思想,迁移应用语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让学生诵读,要看作是一件享受,在诵读中体会声调、情感、含义,达到熟读成诵、灵活应用的境界,才是收获最大的阅读途径”。这种阅读效果需要建立在学生思维和理解相结合的阅读之上。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读活课文,并从中积累大量语言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比如,在教学二年级《四季的脚步》这篇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之后,提出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感觉作者写出来的四季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感受到的四季颜色、气候、植物、自然风光等方面进行交流,将学生体验不同季节的美好感受。讲完之后,教师追问学生:“这么美的四季,你想不想永远留在脑海之中?”学生回答“想”。“那就赶紧将这么优美的文章背诵下来,回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好吗?”学生很快就能背诵这篇课文。

而且,阅读是为了写作积累材料,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写作方法。比如,在学习了《太阳》《松鼠》这些说明文之后,教师可以出示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进行写作练笔,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书籍、建筑等介绍给大家,用上说明文里面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让学生体验“读写一体化”带来的收获。教师经常在精读之后让学生以口述或者写作训练的方式进行仿写,不但能够巩固本节课写作特点,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逐渐喜欢写作,达到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

因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灵活掌握,还要将这些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应用于写作中,达到读写结合、互相渗透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带来的快乐[5]

(五)拓宽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仅仅依靠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优秀书籍,并定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还能够提升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在阅读分享中,学生分享书籍内容、读后感、喜欢的角色或情节。这种分享能互相学习、启发,丰富知识体系。教师可根据分享内容引导、点评,帮助学生理解书籍,提高阅读效果。同时,教师可利用网络阅读平台、电子书籍等提供阅读资源。学生可按需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信息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读通、读懂、读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级递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逐渐掌握语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贾增芳.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燕子》一课教学为例[J].语文世界,2024,(19):56-57.

[2]王晓斌.思辨阅读启迪智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J].读写算,2024,(22):47-49.

[3]于新源.凸显思辨意识点亮阅读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探研[J].小学生(中旬刊),2024,(05):70-72.

[4]王鹏.读通读懂读活——谈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3):10-12.

[5]王芳.读通读懂读活——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14,(12):110-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