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历史教学策略与学生深度学习效果分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许爱国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 225503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深度学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驱动教学策略,以其独特的问题导向和探究性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并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问题驱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学生深度学习

正文


1问题驱动教学原则

1.1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的动力,问题的设计应当紧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具备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参与并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还能够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问题难度要适中,循序渐进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中,问题的难度应当适中,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则可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3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激发学习主动性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不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2.1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历史知识的基础薄弱。由于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多种原因,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导致他们在面对高中历史课程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2.2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

除了知识基础薄弱外,学生还普遍存在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

2.3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

2.4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单一和缺乏创新的挑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主流,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3.问题驱动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构建情境化问题情境

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生动、富有历史感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抗日战争”为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叙述,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生动画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影片片段,如《血战台儿庄》、《地道战》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些战争时期的照片和文物,如军刀、勋章、战时用品等,这些真实的物件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记忆,还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当然,情境化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元素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抗日战争中,为什么中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普通百姓,你会如何面对这场战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3.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全球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尤其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中,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方法,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某个特定的历史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二战的起因和影响”作为研究主题,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互动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需要在理解他人的观点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甚至提出新的问题。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协调不同的观点,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软技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的任务和问题。例如,对于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负责在全班面前进行汇报;对于善于分析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负责深入研究某个具体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同时也能从他人的专长中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3.3强化评价与反馈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评价与反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教学策略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就成为了衡量和促进学习效果的关键工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过程。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言,他们的观点是否独特,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估学生的作业,看他们是否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否能独立进行研究和思考。这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或参与一次讨论后,教师应尽快提供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同时也要明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应该是具有指导性的,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错误,并提供改进的策略。例如,如果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过于表面,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因素。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互相评价,学生可以从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工作,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而自我评价则能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估的标准,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3.4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

教师们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巧妙地引入时事热点,不仅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赋予现实的意义,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深入思考。以“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事件为例,它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更是影响深远的现代史事件。教师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以及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状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等现实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世界的深远影响。

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与时事热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也可以涉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联系。通过讨论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选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对中国未来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企业、地区,或者邀请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来校进行讲座。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5引入跨学科视角

。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引入跨学科视角,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在引入跨学科视角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变化,从环境学角度探讨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历史认知,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学习项目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探讨某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与艺术的跨学科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历史事件的场景和人物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学生深度学习效果分析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其效果显著,对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种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学生在面对精心设计的问题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框架。例如,当研究二战历史时,学生不再只是记住战争的起止时间,而是能理解其爆发的原因、主要战役的过程以及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他们开始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甚至在课后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这种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同时,问题解决的过程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出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学会了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寻找有效的学习资源,独立解决问题。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在历史学习中大有裨益,更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涯甚至职业生涯中,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自我发展。

 

结语:

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深度学习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方南,潘静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以《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3(16):43-47.

[2] 仲俊芳.谈任务驱动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23):160-162.

[3] 赵超.问题情境在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的创设途径[J].考试周刊202341):141-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