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孙俊杰

天水赛马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省天水市 741020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高层建筑中,地下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它对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室底板是地下室重要的承重防水层,其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及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压性,在地下室底板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探究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当前建筑行业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

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正文


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加、层数的增多,地下室底板的体积与面积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混凝土配合比、浇注工艺及养护方法的改进。另外,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要求施工工艺先进,更要注意材料的节约与能源的节约。在这一背景下,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优势

    大体积混凝土地下室底板施工工艺是为保证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耐久性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施工方法,该工艺涉及大面积浇筑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温度控制、裂缝预防和接缝处理等关键技术。该施工工艺适用范围较广,尤其适用于高层建筑地下停车场、大型商业综合体及一些特殊用途的地下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可有效地改善结构的耐久与抗震性能,该工艺可确保大面积浇筑混凝土的均匀性、均匀性,减少裂缝及其它质量问题。同时,通过合理的配比设计与选材,可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保障建筑物的长期服役安全[1]。传统的小批量多浇注方法耗时长,大体积混凝土采用一次大面积浇筑的方法,可大幅度缩短施工工序,缩短工期,同时,可采用自动浇注设备、温度控制系统等现代化施工设备与技术,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与精度,有效保证工程进度。另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在工程造价控制上也有其不可忽略的优点,采用一次大面积浇注混凝土,可减少模板、支架等临时设施的用量,减少了材料、人工费用,同时,缩短建设周期,可有效控制工程管理费用及其它间接费用,该技术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且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降低人为作业及高空作业的风险,减少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同时,采用自动浇注设备、智能监测系统等现代化施工设备与技术手段,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保证安全可靠。

二、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一)材料选择与配比设计

    水泥应选用适当的强度等级与性能,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水泥不仅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而且能够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抗裂的要求。

骨料的选择也很重要,骨料级配好,含泥量少,一般细集料(砂)中的泥含量不得大于3%,粗集料(碎石、卵石)中泥含量不得超过1%,而粗集料(砂、石)的泥含量不能超过1%。为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好、密实度适中,骨料粒径要合理配比,在配合比设计上,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2]。为保证混凝土强度高、耐久性能好,水灰比宜控制在0.4~0.5,对普通混凝土水灰比宜控制在0.45~0.6范围内,而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0.5范围内,以避免出现温度开裂、收缩开裂等问题。可适当添加减水剂和缓凝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减水剂用量以水泥用量的0.5~1.5%为宜,随施工环境及要求适当调整,一般为0.1~0.5%,另外,为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可掺加适量粉煤灰、矿粉,用量为15~30%。例如,在C30强度级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可选用 P. 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45,细砂为中砂,泥含量不得大于3%,粗骨料为10~20 mm,泥含量在1%以内,同时,为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还将掺入减水剂的用量分别为1%和20%水泥用量。

(二)温度控制与裂缝防治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可掺加粉煤灰、矿渣等矿物外加剂,这类材料既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又可提高其工作性能。如掺入30%粉煤灰,水泥水化热可减少20%左右,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温升速率。此外,可采用分层浇注法,可使温度梯度更加均匀,减小内外温差,减少开裂的危险。通常,每层混凝土厚度不应超过50 cm,为保证各层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应在上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下层混凝土浇筑[3]。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如夏季气温较高时,可将各层厚度减至30 cm,以进一步控制温度梯度。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及时覆盖保温,保温材料可用湿麻袋、草苫或专用保温毯等,为避免混凝土表面因水分流失过快而引起温度裂缝,应经常浇水。覆盖保温时间通常为7天,具体时间可视混凝土强度发展及环境温度而定,冬季施工时,为避免因温度急剧变化而产生裂缝,可适当延长覆盖保温时间,保证内外温差不超过25℃。为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控制,需要在混凝土中安装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实时监控,温度传感器可安装于混凝土内部不同位置和深度处,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控。可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养护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混凝土内部温度在70℃左右时,可增加洒水次数,或采用较厚的保温材料覆盖,以保证温度不再升高。

(三)浇筑工艺与振捣技术

   在制定浇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时间,一般情况下,为防止混凝土初凝,混凝土从拌合站运输至工地,不得超过90分钟。浇筑时可采取分层浇筑,每层厚度30~50 cm,这样既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又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如某大型地下室底板工程,采用分层浇筑方式,每层厚度控制在40 cm以内,间隔2小时以内,以保证混凝土整体性[5]。在具体的浇筑过程中,为防止因自由流动造成的离析,应采取多点多层分散浇筑的方法,浇筑前,模板及钢筋应充分湿润,以减少泌水,同时,浇筑混凝土时要用振捣器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均匀。在振捣施工中,振捣的深度和振捣的时间是振捣的两个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震击器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10公分,才能保证上层、下层混凝土的有效粘结。振捣时间根据混凝土坍落度及现场具体条件适当调整,一般每点振捣20~30 min,直到混凝土表面无气泡为止。在振捣过程中,要防止振捣过度,防止离析、泌水,如某地下室底板工程,施工单位采用50 mm直径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间控制在25秒左右,振捣器插入深度6 cm,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及均匀性,防止出现蜂窝、孔洞等质量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科学的技术分析和创新应用,才能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将向高效率、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使建筑工程更具可能性,促进建筑产业向可持续、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可提高项目的可靠度,而且可为今后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仙乐.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设计与施工研究[J].江西建材,2023,(12):327-328+331.

[2]黄勇.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跳仓法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23,(11):252-253.

[3]陈杨柳.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及裂缝控制分析[J].四川水泥,2023,(10):199-201+204.

[4]王鼎鑫,黄丽名,张晨,杨石影.超高层建筑超厚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J].建筑技术,2023,54(16):1965-19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