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正文
引言: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全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构建高质量课堂,以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促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个性开放,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维发展,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对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来源于教材、来源于课堂。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学习理解难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借助兴趣的激发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基于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数学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维[1]。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教师以故事情境的创设导入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小猫和小鸡约好早上到小兔子家做客,约定的时间是早上九点,在约定见面的地方会合之后还需要接上另一位朋友小松鼠。但是十分不巧的是,小猫家的闹钟前一天晚上坏掉了。他向小朋友们求助如何准时出发与其他伙伴会合,除此之外,还想知道从小松鼠家到小兔子家的最佳路线和方位如何确定。”在故事情景中,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可以按照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西位置,根据森林中动物和植物的不同作息时间确定具体的时间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小猫解决了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确定位置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东西南北方位,以数学角度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能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二、创设游戏情境,加深知识印象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将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也能够提升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在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因此,教师要做好游戏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结合,同时也要注意游戏在课堂上应用的时间与契机,借助游戏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本质,发挥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章《表内除法(一)》教学中,教师以游戏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深化学生对除法知识的印象。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与讲解掌握除法的简单运算方法,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趣味游戏的规则:在课件上会出现一个被除数,当随机出现一个数字之后,学生需要将出现的数字与被除数相除,并且快速计算结果。如果回答正确,可以由学生自己挑选下一位回答角色,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需要继续回答问题或者进行才艺展示等游戏惩罚。在游戏情境中,教师营造出激烈的竞争氛围,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集中,快速给出正确的答案[2]。同时,学生随机点名的游戏规则又增添教学趣味性与紧张性。在游戏中,学生的反应能力与计算效率得到提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加教学趣味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与成人均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世界保持热爱,保有好奇,喜欢探究、钻研新鲜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为同样未知的学科,教师也可以以问题情境创设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借助学生天性,以趣味性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观察物体(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学生十分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作为导入。《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光头强都是学生十分喜欢的角色,学生都知道熊二特别喜欢吃蜂蜜,在多媒体课件上,学生看到熊二在森林里找到了一个蜂巢,并且用棍子将蜂巢捅落。这时,蜜蜂从蜂巢中蜂拥而出,将熊二蜇了一头包。教师借此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之前熊二没有看到蜜蜂,但是当蜂巢掉落之后,蜜蜂都从蜂巢里飞出来了呢?”有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熊二站在树底下,只能看到蜂巢的下面,看不到蜂巢的上面,而蜜蜂刚好都在蜂巢的上面。在学生给出合理猜测之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时候,它会展示出不同的形状吗?”借助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下面等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再拿出生活中常见的杨桃、水杯、钟表等物体,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借助观察、体验、猜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能发现数学知识的影子,比如测量身高、体重、称重物体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以及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购物与金钱、时间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生活导入作为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从数学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超市的购物小票,引导学生对小票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学生观察到小票上的信息包括商品的名称、重量、单价、总价等。教师让学生着重注意商品的重量、金额,这些数字有零有整,比如一瓶可乐的价格是2.6元、一个馅饼的价格是1.3元。教师将这些小数单位的物品整理出来,为学生设计问题:“购买一瓶可乐、一个馅儿饼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购物是学生并不陌生的情景,许多学生能够自行完成购物这一活动,教师将购物作为生活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对小数知识进行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以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跳远作为情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最近的一次体育测试中跳远成绩分别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与去年的跳远成绩相对比,说一说今年比去年多跳了多少或者少跳了多少?由于跳远以米为单位,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会进行单位的换算,有的将厘米换成米、有的将米换成厘米。在完成计算之后,教师让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对得出的结果进行验算,从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小数点的应用进行学习与理解。
五、创设媒体情境,降低知识难度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日渐深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日渐完善。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情境,以形象具体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师教学备课质量,构建轻松愉悦课堂氛围[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功能活跃学生思维,增添学生参与热情,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学中,图形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关图像进行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在课堂上通过板书以及口头讲解的方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动态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过程。在完成多媒体教学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主裁剪轴对称图形,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在平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点、性质的相关知识,在脑海中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呈现不同图形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对其平移、旋转中对称后的图形进行猜想和绘制。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进行了解与比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情境教学作为独具优势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得到一致好评。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学习采取不同情境创设方法,围绕数学核心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知识的归纳,以情境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质量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余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写算,2020(28):85.
[2]裴银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及对策探究[J].科普童话,2019(42):169.
[3]徐萍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19(30):163.
[4]他春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种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