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防控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杨刚伟 梁红军 杨建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神农路

摘要

论文题目:“建筑工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防控” 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领域中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风险及其成因,包括人员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和环境因素等。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等。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了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强调了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以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风险防控; 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工程数量急剧增加,相应的建筑工程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严重的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工程建设领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风险防控机制也开始受到重视。然而,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安全生产管理和风险防控棘手问题依然频出,包括但不限于人员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和环境因素等。因此,如何通过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采用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度,已经成为各建筑工程主体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深入解析建筑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风险入手,探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鉴定评估与防控策略,并通过审查相关安全管理措施的案例,验证这些防控策略的长足效果,为建构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1、建筑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风险分析

1.1 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风险

人员操作失误在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风险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操作失误主要包含操作人员的技能不足、经验缺乏、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等因素。技能不足和经验缺乏主要表现为新入职员工对设备和施工流程的掌握不充分,导致错误的操作和判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在长时间工作或高强度任务下也容易因疲劳而发生失误,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注意力分散也是引发操作失误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现场往往环境复杂,噪音和其他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导致其未能及时察觉潜在的危险状况或施工流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另一个易被忽视的风险是操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心理压力、情绪波动或生活问题等,都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判断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加安全风险。

为了降低因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风险,必须采取系统性的预防措施。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预防操作失误的首要措施[2]。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技能考核,提升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安全守则,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可以有效减少因主观判断错误引起的事故。通过合理安排工时,设置合理的休息时间,来减轻操作人员的疲劳程度,从而降低失误的发生概率。注意操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也是降低操作失误的重要手段。

人员操作失误在建筑工程中对安全生产构成了显著威胁,需从技能培训、规章执行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多管齐下。

1.2 设备故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设备故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施工过程至关重要,设备故障不仅会导致工程进度延误,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设备故障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设备老化、维护不当、使用操作不规范等。老化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机械部件易出现磨损、疲劳现象,从而增加故障风险。维护不当也显著影响设备的安全性能,缺乏定期检查与保养可能导致设备在关键时刻失灵。操作人员若未能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也极易造成设备超负荷运行、误操作等问题,最终引起故障和事故。加强设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需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3]。需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备正确使用设备的技能和安全操作意识。

1.3 环境因素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环境因素在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风险中占据重要地位。气候条件,如降雨、温度、风速等,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增加滑坡、坍塌等事故的风险。地质条件,包含地基土质的稳定性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决定了基础工程的安全性,地质不稳定区域施工容易引发沉降和地面裂缝等问题。周边环境中的噪音、粉尘和振动不仅影响工人的健康,也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和安全事故。施工现场的交通流量、周边建筑的状况等因素也需纳入考虑,防止因外界干扰引发的突发事件[4]。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风险防控策略

2.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有效防控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可以提升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应涵盖安全法规、施工安全技术、应急救援知识等方面,确保员工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

安全法规的培训尤为重要。施工人员需了解并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不仅能增强法制观念,还能避免因违规操作导致的安全隐患。通过培训,施工人员能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操作规程,熟悉各类安全标识和警示标志,从而在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施工安全技术的培训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和工种,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方案。比如,针对高空作业的工人,应重点培训高空坠落防护措施;对从事电气作业的人员,则需强调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5]。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施工人员能有效识别和应对各类安全风险。

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同样不可忽视。施工现场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掌握应急救援知识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置,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培训内容应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火灾应对等基本急救技能,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施工人员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冷静应对、协同合作。

通过持续不断的安全教育培训,不仅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还能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这是实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对提升工程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 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必需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确保所有员工熟知并遵守相关要求。施工现场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人员,定期检查各项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对于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当严肃处理,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有必要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模拟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以提高员工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和强化日常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3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安全管理中的角色

现代技术手段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可视化和模拟施工过程,提前发现潜在安全隐患,优化施工方案,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设备和人员的实时监控,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及时预警可能的安全风险,提高现场管理效率。无人机技术则用于高风险区域的巡检,提供高空和难以到达区域的实时影像,确保全面的安全监控。虚拟现实(VR)技术在安全培训中模拟真实施工环境,使工人能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控风险,保障了施工现场的安全。

3、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3.1 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及其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机构对于保障施工安全至关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安全管理机构应包括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团队,他们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安全管理网络。

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应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权限,确保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能够独立开展工作。通过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可以有效避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安全管理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涵盖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整改等各个方面。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能够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不仅能够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还能够增强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已成为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客户和社会的信任与认可。安全管理机构的有效运作还能降低企业的安全事故成本,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化的管理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施工安全的目标,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实施。

3.2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步骤与措施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步骤与措施旨在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财产安全。第一步,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方针,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步,建立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第三步,制定详尽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包括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等,确保制度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第四步,实施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监控措施,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第五步,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使每位员工都能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第六步,建立完善的安全奖惩机制,对在安全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上步骤和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3.3 持续改进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与方法

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应基于全面的风险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审查与更新操作规程,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安全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推行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员工培训与意识教育,培养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氛围。设立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将安全绩效与个人和集体奖励挂钩,激励全员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中,对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防控的关注和深度研究是每一个工程项目都需要在事前进行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切入, 分析了其成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希望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数据验证,证明了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然而,事实上,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例如,怎样根据不同的工程特性和环境条件,进一步细化和个性化安全管理措施,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工程人员的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及如何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安全风险进行更准确的识别和预警等。总体来说,建筑工程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防控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促进其发展。本文的研究虽然对此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还有许多问题留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知键.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J].居业,2021,(09):161-162.

[2]刘杨.建筑工程安全风险防控与管理[J].城市住宅,2019,26(07):119-120.

[3]贾小东.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观[J].建筑安全,2020,35(10):47-49.

[4]周国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措施[J].建筑工程与管理,2020,2(07):14-16.

[5]李少飞.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策略[J].建材与装饰,2023,19(20):73-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