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谭子强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泰安小学 528305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下,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核心素养在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关注。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而这些体验对其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的养成及今后职业规划有着深刻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核心素养与劳动内涵,以及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意义,探究劳动教育落实有效路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正文


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这已经成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要求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学劳动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既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教育领域之中,劳动并不只是单纯的体力活动,而是一个综合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从核心素养视域中找到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着关键作用。

一、核心素养及小学劳动教育内涵

(一)核心素养

核心理念,即个体为了适应与其终身发展目标相适应,并满足社会不断发展需求所必须要掌握的关键能力、道德品质。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综合素养的构成并非是单一,而不是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素养涉及到人文积淀、科学探索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发展思维等多个层次。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方略,更是提升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培养,新时代下建设教育强国共享力量,进一步推动国家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教育体系,涉及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和技能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我们说到小学劳动教育,就是指对小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全方位地系列劳动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劳动来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加强对其劳动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其勤奋好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其劳动实践能力,从而熟练运用各项基础劳动技能。

小学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技能的传授,还具有内在教育价值。在德育视角下,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劳动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学会尊重劳动与尊重别人。另外,劳动教育中也包含着丰厚的智育价值。小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与课本知识互为补充的实用知识,促进其观察力,思考力以及解题能力的发展1】

由此可知小学劳动教育就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与做法。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又可以通过实际劳动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小学生持续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充分理解并发挥小学劳动教育多重价值,助力新时代好少年培育。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意义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进阶

核心素养体系之下,小学劳动教育已经成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如园艺种植和手工制作这样的劳动活动,直接感受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转变。这一转变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园艺种植为例,学生们要学会土壤选择、选种和播种以及植物养护,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劳动方式的同时,还能发展其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创新力等今后人生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劳动中的价值与责任

劳动教育并不只关系着技能的发展,而是要透过劳动使学生体验他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价值与责任。通过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和其他公益性劳动,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应该担负的义务和职责2】。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既学到了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同时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还可以让学生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知道感恩和报答,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劳动中的综合知识应用

劳动教育的落实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一个跨学科学习平台。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做一件小手工艺品时,学生们不但要用美术知识进行造型、色彩设计,还要用物理知识去认识材料力学性质,甚至要借助于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测量与运算。这种跨学科学习方式,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不再孤立,而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转变“重智轻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的教育环境初步构建于其家庭之中因此,家庭既是小学生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劳动教育发轫之地。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家长很自然就担负起启蒙教师的责任。要想切实提高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质量,就需要对学生家庭实际工作环境和父母工作态度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思考,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针对上述情况,赢得学生家长理解和支持,引导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先从学生家长劳动教育观念出发,以精细的家访活动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期许,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改变劳动教育观念。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搭建起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桥梁,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可以促使其更清楚地了解劳动教育的宗旨和对学生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另外,学校可主动筹划和邀请家长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比如校园绿化和环境整治。这既可以让父母切身感受劳动教育所带来的特殊魅力,进而提升父母对这一教育模式的认同与归属,更可以让父母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切感受以身作则给子女带来的正面作用。这样,父母就成了劳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他们和学校一起为子女创造了更全面和平衡的环境。

(二)融入课程设计,劳动技能日常化

核心素养视野中的劳动教育,既是技能教育也是学生素养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将其纳入日常课程设计中,劳动教育可以作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4】。核心素养所突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可以从劳动教育实践中寻找到培育的平台。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劳动教育在课程设计中的潜能,让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强大利器。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以“几何家具设计师”为主题,把劳动技能和几何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由数学教师指导,学生们用木条、胶水等简易材料与工具,依据几何原理,设计制作了别具一格的小家具模型。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要亲自动手,把木条按几何形状拼接固定起来,又要学习怎样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做桌子模型,学生要把木条长度、角度等进行计划,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与创意思维。这一跨学科融合学习,恰恰是核心素养提倡的。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耐心,一丝不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得以养成。通过动手制作家具模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劳动的含义与价值,其劳动技能与劳动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活动趣味化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理论传授为主,忽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所以,有必要打破常规采取更生动有趣和更富创意的教学方式。通过趣味化的实践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积极探索、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探索并尝试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把劳动教育内容用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获得成长的喜悦5】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小农场主”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充当农场主,围绕农作物种植,切身感受农耕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对农作物生长情况做了详细地记录,必要时还对病虫害做了预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农作物的基本生长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劳作,深切地感受到劳动带来的辛苦和快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明显地提高。他们在工作中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核心素养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同时学生在工作中养成耐心、细心、责任感等劳动教育给予的可贵素质。学生通过农作物的栽培,对于自然环境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也有着更加深入地了解,进一步增强自身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四)开发校本教材,劳动知识系统化

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充分反映办学特色与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校本教材的系统开发,既能对劳动教育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更能把本来分散的劳动知识点串在一起,建立起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这类教材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劳动内涵与价值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与把握,进而发展其劳动技能与精神。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提升,它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劳动知识,进而较好地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目的6】

基于此,学校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劳动教育需求,开发一套以“劳动与生活”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教材之中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家务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用方法,包括扫地、洗碗和房间整理等,每一章节都配备了生动的插图和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学习中各种家务劳动技巧。以强化学生实践体验为目标,教师们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家务劳动的小能手”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要求学生们在家动手操作课本中学到的家务劳动技巧,记录劳动过程及心得体会。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促进家务劳动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在工作中形成责任感、独立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也正是核心素养中突出的重要素质。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劳动中的辛苦和快乐,更进一步地加强了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与尊重。该案例全面展现了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劳动知识的系统化,来切实促进核心素养视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方法。

(五)丰富实践基地,劳动体验多元化

实践基地,作为学生与劳动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重要阵地,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创建各种实践场所,例如农田、工厂和社区,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将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从而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知。这种多元化劳动体验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又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使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得到了较好贯彻。为此,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多样化实践基地,给学生劳动实践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使其在多元化劳动体验下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发展,劳动教育内容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引入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内容,以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助力学生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颖,刘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06):22-26.

[2]李珍,王芳芳.实践取向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84-89.

[3]刘俊玮,尹旭.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14):33-37.

[4]蔡玫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开展[J].亚太教育,2022,(14):79-81.

[5]王定功,姚雨晨.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历史溯源、教育价值及实施建议——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视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5):61-65.

[6]李群,魏雅平,韩玉彬,等.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性实施策略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1,(11):3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