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教育实践
正文
一、对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爱国主义是个体本身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深厚的且是千百年以来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它的建立不仅对幼儿的成长有很深的影响,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意义深远。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首次接触的社会环境,在园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助力孩子爱国情怀的培养,是每个幼儿园老师的责任。不仅如此,家长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注重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幼儿期作为孩子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者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及时指引、正确引导并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
(一) 及时指引,培养感情
合抱之粗的树木,是从小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一堆堆泥土筑造起来的;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对幼儿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基石。幼儿时期的受教育者处于前运算阶段,受教育者主要通过模仿、符号游戏、语言等表征的图式学习。在知识的获得上,大多依据感觉和知觉。尽管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但受身心发展的限制,其理解能力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大多数的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个阶段的他们渴望和外面世界建立起联系。此时,幼儿教师可以在受教育者的心灵里洒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借此使得孩子的归属感得到培养。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到,在这个阶段中,孩子情感的主要来源是其身边其他人的情感的表现。因此老师自身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能够给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给孩子进行一个正确的指引。老师要做到对该黄金教育时期的精准把握,对孩子进行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热爱国家、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操。例如,教师可以深挖当地资源,了解家乡的爱国典型人物和故事,利用活动时间组织幼儿学习。因地制宜,以此来引导孩子爱国的感情倾向。
(二) 正确引导,加深精神
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在平常。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注意帮助受教育者乐于助人、尊重师长、热爱家乡。帮助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孩子的人格健全了,在未来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奉献。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能够给幼儿指引积极正确的方向,培养孩子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老师也可以组织孩子围绕“爱国主义”展开讨论,鼓励每个孩子发言,表达出自己对热爱祖国的理解。然后教师在幼儿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感受孩子的理解,进而在孩子理解有误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引导孩子理解“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对这个词语进行拆解。先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热爱”,什么是“祖国”,再将它们掺杂起来去进行解释。幼儿时期的受教育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幼儿进行耐心的解释,循序渐进地给幼儿进行指导。幼儿是具有向师性的,因此教师自身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爱国主义情怀,以此为基础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易于理解的、有趣的教学。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 组织活动,深化精神
幼儿思考的模式还有些许幼稚,是不够成熟的。因此教师在幼儿对外界进行认知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相关的主题活动去直观地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使得活动便于幼儿参加并做到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在进行活时,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将复杂的语言简化成孩子能够理解的简单语言。让幼儿不用将精力花费在理解句子上。例如,幼儿园或者老师可以设计组织歌唱活动,通过唱红歌比赛让幼儿参与其中。家长和教师在教授红歌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播放相应的动画。让孩子在歌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生成对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节日组织活动,例如可以在国庆节时,布置孩子画节日手抄报;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时,组织孩子写对联、画年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喜爱和热爱同时,增进其爱国主义的情操。除此之外,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二、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
创新和改革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助推剂,在幼儿爱国主义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创新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 创新观念
1. 把国家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当作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方向。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人认识自我与国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集体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因此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不但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经之路,还是受教育者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要关注到孩子在生活、学习和活动中体验爱国情感的体验,也关注到爱国教育活动对孩子成长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2. 把老师的爱国情怀和孩子的积极主动相结合。在爱国主义的教育里,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还是幼儿爱国行为的榜样。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用自己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例如幼儿园组织教师进行普法学习,开设普法课堂,增强老师的知识储备,促进其法律信仰的提升。然后鼓励教师组织爱国教育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交往中获得爱国知识,产生爱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就是隐形的教育资源,这也观念的一种创新。
3. 把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情感是个体内在的基础,行为才是外在的表现。教师在引导幼儿形成爱国情感后还要鼓励幼儿用行动去践行情感。例如教给孩子升国旗的礼仪,听见国歌要保持严肃、静止等等。
(二) 方式创新
1. 把对爱国教育和幼儿的课程和游戏相结合。幼儿的发展是以课程为载体的,爱国主义的教学只有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主题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的课程里,才能更好地助力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民间游戏》、《我的祖国真大》、《京剧中的脸谱》、《中国人了不起》以及《月亮的变化》等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这些活动分别属于五大领域活动中的健康、语言、艺术、社会以及科学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可以按照幼儿年龄的差别,小班、中班、大班分别选择适合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在幼儿的生活习惯中融入爱国教育。生活是孩子对生命的全部体验,也是幼儿情感的宣泄口,是其信念的来源。所以生活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比如在孩子进幼儿园、离开幼儿园时要有礼貌地问好,进行文明礼仪的教学。在盥洗时,教会幼儿谦让友好、文明排队,节约用水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机会。
3. 社会、幼儿园和家庭三方合力,保证教育的一致性。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是一个零散的过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和配合,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大环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打造一个社会、家庭、幼儿园一体的教育环境。可以请军人、消防官兵等来和幼儿进行现场的互动,激发起孩子报效祖国的心愿和感情。也可以带领儿童参观纪念馆,让孩子感受中国的历史,明白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唤起起民族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4. 关注节日和社会热点事件,发却爱国教育素材。社会精神体现在节日和仪式上。幼儿园在每周举办升旗仪式,幼儿通过担任升旗手,并进行热爱父母、家乡、环境、祖国等内容的演讲,在升旗这项庄严的仪式中,幼儿的爱国情感也能得到升华。除此之外,端午、重阳、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都可以促进幼儿对体验、传承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建党、国庆和建军节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党和解放军的认识和热爱。
5. 发掘绘本作用,品味红色传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品读红色绘本,使受教育者在幼儿时期树立爱国意识。例如绘本《闪闪的红星》,教师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研读,让孩子树立爱国情怀。在阅读的过程中播下爱国的种子。
(三) 内容创新
1.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是传承,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对孩子的性格和个性的形成有非凡的意义。教师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课程和绘本这两个途径让孩子学习、感受、体验民族文化。以端午节这一节日的课程为例,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组织孩子小组讨论,进行实地的调研,发掘和学习节日背后的故事。然后开办家校亲子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做五彩绳、画五毒画、壮装扮教室等,在节日的体验中体会节日的温情和背后的文化底蕴。
2. 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教育。对祖国的热爱是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一个人如果不认同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那其爱国情感也无从生起。通过教学、亲子活动以及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在感情上生出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例如对小班的幼儿来说,应该从直观的感受入手,可以组织孩子在游戏中认识国旗,画国旗、国家地图、国徽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和经验的发展,到了中班,可以让孩子认识祖国、认识家乡,从体验家乡的乡土人情开始,建立起对家乡的归属和认同感。大班时,就可以组织和开展更系统的活动。可以组织相关活动,使幼儿感受汉字、文化、节日等活动,在无声无息中将把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播撒在孩子的心里。也可以组织活动让孩子给大家分享自己旅游的经历,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祖国的壮阔和美好。在“伟大的中国人”主题活动中,让孩子去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发明,通过小组合作、互联网、求助家长等方式,搜集和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祖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国家的基本国情,让孩子了解到祖国的基本情况,培养孩子主人翁的意识和忧患意识。、
3. 进行热爱父母、他人、家乡、集体、祖国的教育。在对处于幼儿期的受教育者进行爱国教育时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认知和年龄的特点,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人,从热爱自己周围的人开始,再到热爱朋友、热爱集体、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在这一点上看,教师一开始要培养孩子对身边人散发爱意,慢慢延展到爱国教育的范围和高度上。比如在小班上可以举办“一家人”这一主题活动里,让幼儿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进而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而在中班中,可以开办“我的朋友”这一主题活动,教孩子学会交朋友,学会和同伴友好的相处,进而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建立规则意识。在“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把目光放在周围的环境中,感受家乡的美。在大班中,“走天下”这一活动中,帮助孩子体验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样从小到大地把幼儿的爱国教育进行深化、延申,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又便于幼儿的感受和理解。
4. 集体和劳动教育。集体不仅体现小组和班集体上,一个国家也是集体,热爱集体时热爱祖国的基础和前提。爱国精神的培养前提是集体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幼儿在集体中生活的规则,教导幼儿遵循集体规则,体会集体和团结的力量。以此来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幼儿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要肩负起这一重任。要切实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孩子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总之,幼教老师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人民日报,2019-11-13 (06).
[2]杨刚 .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2008:32-35.
[3]杨丽萍.幼儿德育教育中主题性游戏的有效途径[J].教育 教学论坛,2019(23):59-60.
[4]赵雪梅.浅谈如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幼儿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5(6):208.
作者简介:张宇乐 1994年10月29日 女 江苏宿迁 汉族 本科 艺术主任 幼儿园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