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韩雪

吉林省洮南市万宝乡中心小学校 137114

摘要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把握学科的价值体系的内核,能在学习中从这一内核出发,使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发现学生的语文思维入手,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深意,加深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语文探究能力。在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积极运转,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解决疑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实现高效的素质教学。

   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它还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和人文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个体实现自我、融入社会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和情境下的共同要求,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小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理解和思考,以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语言运用能力。它还具有丰富的个人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个人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研究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成就伴随着个人的进步,贯穿着个人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和成长的基础。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合理地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呢?要知道,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语言技能,而且是全面的读写能力,是小学生身心成长必不可少的读写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合理的方式来满足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在玩中产生学习动机

把小学语文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设计趣味性的游戏导入,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快乐,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设计游戏内容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游戏,使游戏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然的进入到探究和思考过程中,掌握课文的主旨。例如,在教学《翠鸟》时,教师可以利用“模仿小鸟”的游戏进行导入,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小鸟的声音和飞行动作。在趣味性的游戏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他们都参与到了模仿游戏中,课堂氛围活跃。此时,教师引出新课的内容:“大家知道翠鸟是什么样的吗?” 在活跃思维状态下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宽思维面,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掌握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字里行间的情感体会作者翠鸟的喜爱之情。

2.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环节,设计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通过在阅读中能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加快对课文的理解,能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深刻感知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初读、再读、抓住重点段落研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在初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把句子读通顺。在再读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课文题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掌握课文内容和题目之间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在研读过程中,学生认真分析重点段落,体会重点段落在课文中的作用。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读出情感,读出深意,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3.挖掘文本情感

  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构建“四个实用课堂”,确保语文课堂有序、有力、有趣、有效。这四个实用课堂分别是“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必须以“四个实用课堂”做基础。情感性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核心素质培养之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情感一方面是来自教师的激情、热情与爱心,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的融情,是学生与文本心灵合一,情感洋溢的表现。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意浓浓的“思乡”意境,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更让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延展至自我,达到“物我合一,情意绵绵”之境界。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营造“交流性课堂”“自主性课堂”以及“开放性课堂”,旨在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文本对话的课堂目的,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質疑析疑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文本的情感阅读是培养学生有效深入课文、理解作品的关键,教师要巧妙抓住情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以疑促思,掌握课文深意

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在发现问题后,学生能有效调动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课文题目和课文的重要段落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有效发展他们的分析能力,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大胆地提出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挖掘他们的语文潜力,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发现、探索、思考的学习过程掌握语文知识,理解课文的深意。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在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并让他们提出有疑问的地方。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的两个“鸟的天堂” 含义一样吗?为什么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不一样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指导。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在独立思考下解决;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给他们指导思考的方向。通过提问和解决问题,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内容,使学习兴趣得到延伸

作业环节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让学生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完成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

1)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在设计作业题目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把作业环节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到的生字和词语编写故事,把所学的词语都用到故事中。新颖有趣的作业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完成作业,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后,教师可以布置绘画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创作一幅画;在教学《爬山虎的脚》后,教师可以布置观察植物的作业,让学生认真观察一种植物,并把它的形状、特点描写出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在丰富的教学环节发挥语文创新思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的情境以及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在主动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使课堂教学在他们的深入探究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晓蓉.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2015(21).

   [2]高文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201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