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小学道法课程教学策略新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正文
德育是各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教师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教会学生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品质,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一、小学道法贯彻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1、新时代背景的要求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即将到来的国内第三十个教师节,发表重要讲话,在新时代背景下,倡导教师应当爱岗敬业,践行育人使命,以教书育人作为事业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促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对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坚持远大的理想信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夯实掌握的知识,为开展教学课堂提供基本的保障,并且,还要有仁爱之心,全面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使命。
2、教师职责所在
立德树人是每一位老师的职责,教师的言行与德行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普遍应用的时代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并且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存在着一些极端观点或者低俗的信息,很容易带偏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作为教师,应当肩负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勇于担当自身责任和义务,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只有具备优秀的道德情操,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作为教师,应当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扬自身道德品质,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很多教师将教书育人只作为是一种机械式工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感受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没有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渗透给学生,没有教育学生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致使学生从小不能形成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为此,在是非曲直面前,教师要行的正、以身作则,勇于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作为教师更要做一行、爱一行,将全部心思放在教育事业上,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自身感染与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好榜样。作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践行育人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肩负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立德树人;发挥高尚道德品质,树立自身形象,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促使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在历史的潮流中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小学道法课程教学策略
如何搭建道法课堂与学生德育发展之间的桥梁呢?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呢?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坚定师德信念;加强学习,修养师德,提升能力;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关爱每个学生。发挥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令学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比如: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提前站在教室门外等候,而学生也会提前翻开课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会礼貌地向学生鞠躬问好,而学生也会礼貌地回应,这些日常行为看似无用,却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就像一面镜子,随手检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扔进垃圾桶,下课主动擦黑板等,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小学德育的教育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依附于知识的讲授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行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做诚实的孩子”时,本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说谎带来的害处,让学生养成勇于认错、拒绝谎话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其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这一教学内容与小学德育中良好的意志、品格教学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学习该节内容有助于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自觉纪律”的教育,我利用对“遵守规则”这一节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对学生们展开了德育的相关教育。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对遵守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我首先在课堂中利用圆规为学生们画下了一个圆,以此作直观展示,使学生们直面“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真理。在此之余,我又以当前旅游黄金周期间人们在景区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的现象为话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讨论,从而对遵守规则这一主题作进一步强化。学生们针对两个观点----“(1)乱扔垃圾虽然不对,但大家都如此,我也只能照做。(2)如果加大管理措施并能将罚款制度落实到位,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纷纷展开了对制度与规则之间关系的讨论,由于涉及日常生活,学生们的观点相对深入,从而使得自觉纪律教育这一主题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大的强化。教师也完成教学德育双重任务。
第三,教师要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教育。教师不仅要抓住各种传统节日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还要通过迁移延伸等方面的做法,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获得经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要努力发现和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生活性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道德与祛治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基本的公民责任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我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树林,每到春暖花开时,树林中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迫逐嬉戏。我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扮演被踩到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我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再比如:学习《庆国庆》一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五,剖析现实人物,发挥榜样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的人物,这些人物之所有受到传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十分伟大,值得所有人学习,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剖析现实人物,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这些人物,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与伟大人物之间的差距,以此促使学生在榜样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
例如:以“中华一家亲”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增强学生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引入新疆共青团发表的《双双清华硕士毕业的90后维吾尔族小夫妻南疆驻村、宣讲的心里话》这篇文章,引入这对维吾尔族的夫妻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的事迹,以此促使学生认识到促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德育渗透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做诚实的孩子)教学片断及反思[J].华夏教师,2018(06)
[2]刘莹,刘晓东,让核心素养的格养更接地气-----统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