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例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利娜

山东省兰陵县实验小学

摘要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在做阅读理解题要遵循,首先、认真阅读素材,理解语段含义;其次、认真仔细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最后,训练答题技巧,形成自身的答题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能力 答题技巧

正文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阅读理不仅仅作为学生日常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须技能,阅读理解只要掌握了解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同学们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致总结归纳为:

 创设情景教学,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让他阅读完一篇不感兴趣的内容都十分困难,他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自发的进行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让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高效吸收教师教学的阅读理解知识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教学的效率。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曹冲称象”教学时,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张大象的图片,通过图片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在通过提问实际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那如果大象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怎么办?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要找到能够帮助大象称体重的办法,教师通过情境化教学做了一系列铺垫,就是在引出新课之前,先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沉浸于接下来的阅读中,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清晰的指导称象的过程,以及需要运用到的实验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内容,从而达到真正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给学生带来终身影响。所谓的良好习惯,一是能够将阅读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断得到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情操的陶冶。二是在阅读时能够认真仔细的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遇到不懂的内容要随时标记下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端正的阅读态度。因此,教师要保障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课文3中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的去理解和掌握诗词当中的内容,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查找字典、寻求教师帮助得以解决,并且还能让学生挖掘其中的重要内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蕴藏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诗歌朗诵时,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感情体验。除了日常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配置一些课外读物放到教室的阅读角,时常更换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书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在长期以往的阅读状态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远远比教授学生应该怎样阅读效果更佳。

、优化阅读方法,追求阅读效率

     小学语文课程锻炼的基本能力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给出的阅读材料能否通过认真的阅读,了解文中的基本大意,要正确的了解文中的意义,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是不够用的。因此,老师除了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之外,课堂上的精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方法,可以在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学生的平时阅读学习过程中,要严格的要求,严格练习。有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朗读声音很小或者用手指、笔逐一比对的指字认读,有的学生咬文嚼字,朗读速度非常的慢,以为这样才能理解的透彻,其实这都是一些不良的方法,针对这些,在学生作阅读理解的时候,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要做到“眼到、心到、笔到”快速的阅读,快速的收集文字信息,做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高质量高效的对文本素材的阅读理解。其次、老师要让学生们注重文章的感情体验,在读法上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一气呵成的读完,中间不该停顿的地方不能停顿和重复,不能扭曲原文思想,引导学生在感知中认读,在阅读中感知文中的思想。最后、捕捉文中重点信息语句,作重点突破,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有从阅读书面文字进而达到大脑某种场景再现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子,标注出来,经过老师的讲解词语的意义,从被动的去做阅读理解,成为一个主动,由内心支配的过程。

    、仔细审题,认真看清题目要求

    做阅读理解的题目,必须要平心静气审题,不能粗心大意。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为了答题时获得最大的争取率,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第一遍细读文章不要着急做题,再第二遍认真审题通过问题来寻找答案,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素材中给的基础知识要牢固的掌握,阅读的题型中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填关联词语,找错别字,填拼音,找出文中的近义词、反义词,找出比喻句、类比句等。这些检验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都做过训练,但粗心的同学往往会填错答案,例如题目要求填出错误的词语,有的同学把正确的词语填进去了,类似这种情况在考试的时候屡见不鲜,粗心是一部分同学丢失分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中,老师应该设置一些易错的题目,引起同学做题审题时的重视,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尽量的少失分

    2)认真审题,弄清问题再做答案,可以适当的引用原文作为回答,有一些题目的设置原文中就有很明显的答案,出题者的目的就是考验学生的阅读原文的能力,同学在作答的时候要善于利用原文中的材料,进行回答,有些问题是根据整篇设计的,需要学生认真读懂全文的意思,对文中的线索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做出正确的答案。

     3)如遇生僻字,不要急躁,考试中一旦出现了生词,会有词义的标注,如果没有标出词义,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其大概意思,或者通过拆解词语猜这个词的大概意思。对于一些故意不给注释的词语,学生应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找到文章中相应的语句,来猜测生僻词语是属于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方法来进行阅读理解。

     、找到文中原话、认真回答问题

     阅读理解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型,它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它的问题设置需要在认真读懂原文,感知原文的前提下稍作思考,就能在原文中或者通过自己通篇阅读的体会中得到答案,对于没有答案线索或者没有找到问题出处的情况,可以再一次进行通篇的阅读,找出文章的核心线索,可以联系上下文搜索问题定位,运用分析思考,将问题高度概括即可。

    对于阅读理解经常出现的题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获取答案:

   1)提取素材信息并作概括,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主要词语压榨主干进行重新组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如果题目有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就按题目要求加以概括作答。

   2)若问题在原文中有直接的答案,就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有些阅读试题的答案会出自素材的某处地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找到问题的出处,用文中的原话来做答,此类题型在低年级中比较常见,如果文中没有明确要求用原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也可以在素材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做回答。

3)对于一些需要结合全文内容需要提升内涵作答的题目,需要挖掘隐含的信息或者深层的含义,在通读文章的前提下,升华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内心感受等,深挖文章的中心思想,这需要在一定阶段的语文素养的积累之下,经过学生缜密的思考,用心的感知,才能写出完美的答案。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之事,因为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但只要教师讲究正确的授课方法,加以时日不断的训练,就一定会有所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训练中,真正能放松的理解文章素材。学生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为以后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N].发展导报,2019-05-28(019).

[2]黄文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7(01):255.

[3]廖祖国,杨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5(09): 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