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摭谈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同课异构 教学研究
正文
党的二十大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如何从青少年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中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如何改革,怎样改革?在同课异构教学中了解教学途径不同而得到教学效果相同,以此反思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道路。
“同课异构”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活动,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的业务水平。它不仅整合了学校教育资源,形成了教研合力,激发了教师探讨教学的热情,而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设计与构想,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升华,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当前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具体实施还有一定难度。要想使这一活动实现它的最大价值与作用——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就应该采取一定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而是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新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让教师抛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较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思想,教师更多地是注重学习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方法与知识的传授。单调乏味的知识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难发挥创新才能,也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如果教师不从思想上转变,“同课异构”很可能只会流于形式,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转变教师观念,引导主动参与。
二、以生为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活动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读、演、辩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习民主教学,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中去品尝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实现自我学习的需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读活,激活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授之以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问题巧妙的发问,创设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必然从回答问题开始。学有所得,在讲解完曹操和李逵人物分析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段落和描写方法进行仿写,所谓“旧瓶装新旧”,让学生既掌握描写技巧,又能写出新意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平等宽容,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何为魅力课堂?魅力课堂就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可见作为教师要从事有道德的教育,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祖国的下一代,要尊重属于他们的兴趣、个性、可爱和天真,包括尊重他们含苞待放的思想和情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同呼吸,同高歌,同悲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愉快、自由。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就是课堂上的情趣、生机和活力,最缺的是学习的精神气,最缺的是一种最懂学生生机盎然地去学习的力量。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过程品质的教学,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尊重学生的快乐与积极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这也是让高中语文课堂由“知识课堂”变为“生命课堂”、 “魅力课堂”,这也是同课异构教学理念的体现。
四、激励为主,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简单的形容反应出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缺乏科学性,还压抑了学生的活力和自信心。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创建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心。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一次,我们则加分一次,一个同学就代表一个组的见解,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则为一个整体。再者,凡是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我们要毫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语言,让学生学有所乐,能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功。在作文批改时,我们要积极的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用最平实可亲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教师,更喜欢上学习语文,并乐于探索、搜集。
五、重视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同课异构教学理念要求,学习目标是由重知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长责任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相互探讨帮助。课堂上,由于笔者明确了学生各自的分工,要求各负其职,所以成绩好的总是能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总能转换自己的角色,这样下来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语文课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也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有事干、都动手动口的目的。尽管笔者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方法去研究,但要求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体会,总结自己设想、做法的优缺点,最终得到相互交流的经验体会,共同归结得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性,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六、加强合作,建立团队意识
今天这个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在力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那么,作为我们教师来说,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一种合作意识呢?实际上,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独立性和教学评价的单一性,使得教师之间的竞争加剧,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宁愿搞好独自教学,也不愿把自己的丰富经验告知其他教师。很多教师为了搞好自己的班级成绩,不愿与他人交流,也不愿他人介入自己的教学,从而使合作教学、和谐教育成为空谈。这种教学现状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从而限制了教师的合作意识。那如何建立教师合作的团队意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教师的集体意识。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强教师的这种意识,比如集体备课、集体学习、集体参与课题研究等活动,让教师在这些集体活动中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与成效,从而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其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是一个“相长”的过程。为教师搭建合作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最优化的合作,让教师围绕同一问题展开讨论,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这样,可以让教师在合作与提高中建立合作意识。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团队意识。学校的管理机制要对教师的合作意识给以适时的导向,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团队意识的建立。
七、优化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热情
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量化,具有单一性,评价的标准更多注重教师个人的教学成绩,而忽略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因此限制了教师团队意识的建立。因此,学校必须优化评价机制,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突出团队合作的力量,要把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每位教师的个人工作捆绑起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与团队合作挂起钩来,使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地体现出教师团队合作的过程以及团队合作的成果。同时,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应该把评价放到平常的团体合作的过程中,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交流与合作。这样,能够使团队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个体才会更加融入到团体中去。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语文教师之间的思想与智慧不断发生碰撞,教师在教学上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利用“同课异构”这一教学平台,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探讨研究、交流经验,来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喜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2]李云吾 互补共振:“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目的[J].浙江教育科学,2007,(5)。
[3]潘庆玉 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