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加强幼儿音乐教育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音乐素质 音乐教育 审美情感
正文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在时间中组织、展现,用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包含了声音、听觉、时间、情感及表演等各方面的因素,在艺术展现过程中,音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不仅丰富着幼儿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是幼儿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与共同交往的工具。音乐像游戏般吸引幼儿,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为他们的成长带来欢乐,促进了其情感、认知、身体、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感受、体验美好音乐的重要桥梁。怎样才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真正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积极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鼓励、尊重每一位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讨:
一、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音乐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的纽带作用,有效促进着幼儿习惯、个性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1、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与考核
提升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要从基础的专业知识抓起,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的音乐修养,把教师的音乐专业学习纳入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中,使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达到整体全面的提高。
2、培养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
如何真正贯彻《指南》精神,正确引导幼儿的艺术方向呢?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同时,对音乐结构和风格的分析也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音乐结构就是曲式,它表示音乐中存在的各种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音乐曲式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它根据合理的逻辑排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激发人的情绪,理解音乐的关键就是对曲式的理解。
3、提高教学观摩和教学评价能力
音乐观摩活动,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备课、说课、试课,发现教育活动中的不足之处,逐步改进,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示范课。另一方面教师在一系列的听评课过程中,不断学习、交流,提高自身音乐素质。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幼互动等环节要认真分析,学会从细节发现问题,针对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好听课记录并及时跟其他教师交流、探讨,敢于抛出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敢于尝试新思维新方法。全面、具体、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提炼出教学精华,为自己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音乐素质目标要求。
二、幼儿音乐教学策略
1、创设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注意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并开展活动。在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我们努力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以及有关的书籍、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在活动衔接环节中,老师会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感到音乐的气氛,诱发幼儿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增强幼儿对音乐敏感度的必要前提。
2、联系生活.提高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质量。
3、美妙的童声需要引导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歌唱可以使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可以培养他们的乐感和美感,可以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可以终生保持他们对音乐的热忱。唱歌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艺术方法,幼儿也是这样。但是幼儿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才能唱出好听的声音,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幼儿等到很好的引导。
(1)学会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幼儿园音乐教育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于幼儿敏锐的听觉能力,幼儿唱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须在幼儿学会聆听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会聆听音乐,可以帮助幼儿很快进入音乐情境中。小班的孩子在刚入园时,出现哭闹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常常播放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稳定、安抚幼儿的情绪。孩子通过不断地聆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跟着音乐一起打节拍,在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就可以让幼儿很快地掌握音乐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孩子们在听音乐方面表现出初步感受时,便可以教幼儿学唱歌,歌曲中有歌词更能帮助幼儿步入奇妙的音乐世界。
(2)生动形象的语言
说话要有趣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音乐教育的方法也必然被孩子所接受。由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语言倾向于儿童化,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孩子的注意力很自然会被吸引。
3、注意保护幼儿的嗓子
幼儿的发声器官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非常娇嫩。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歌唱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的嗓子。首先,要教给幼儿正确地唱歌姿势:身体坐自然,眼睛平视,两手下垂,放在腿上。其次,教给幼儿正确的发声方法,在唱歌时要保持喉部自然,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可以播放或演示两种声音,让幼儿自己用听觉去分辨歌唱质量的优劣,懂得什么是好听的,什么是不好听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不大喊大叫,老师在幼儿面前要起到表率作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要适当掌握幼儿唱歌的时间,防止用嗓过度,造成嗓子的疲劳。掌握幼儿歌唱的音域,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歌曲教材。
4、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英:《幼儿园音乐教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9
[2] 尹爱青 曹理 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