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秦立明

山东省蒙阴县第三中学

摘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既是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现实意义 实施策略

正文


202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提炼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它既是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1、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在其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如,《秋天》一课教学时,我通过刻意突出诗歌的谐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读,使学生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去欣赏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去感受诗人眼里一个别样的秋天,去体会人们丰收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审美因素,通过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把作者渗透、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象中的“情”移注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心心相通。

3、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追求美的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因此,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以加深理解,悟出深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在品味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景物上的明暗对比,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同“古仁人之心”的对比,悟出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1、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

入境,是读懂文本的基础,也是审美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美的因素,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紫藤萝花开放的胜景,然后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入情”的审美氛围,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生命的顽强、美好与永恒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翅膀。语文审美体验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审美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联想、想象,去体验文本的意境之美,去领会文本的内容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如,《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曲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具体可感的形象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让学生自然揣摩出诗人灵魂深处的隐语——深挚凄婉的眷念故乡的情思。

3、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感悟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落在一词一句当中。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在教学《春》一文中开头两段时,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析:“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让学生读出其长短错落、平仄变化、音调抑扬、节奏舒缓,体会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从而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迫切希望,以及看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派春意盎然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4、披文入情引发情感共鸣

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心理的情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缘读入文,披文入情,使学生在读文、悟情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主要形式,以入境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意蕴,领略文本的情韵,体会作者的情感。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情感,小说人物的心中激荡着一种情感。尤其是结尾部分:“我的朋友们啊,”他说……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是一幅多么感人肺腑的场景啊!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呢?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室外,德国占领者的嘈杂声,此起彼落,教堂的钟声,报告着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教室内,韩麦尔先生默默不语,只用手一指,宣布这最后一课的结束。接着,我深情地诵读着,渐渐地,全班同学跟着读,一遍又一遍,师生共同读着、想着,如同置身于这“最后一课”之中,仿佛看到了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悲痛和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我们和韩麦尔先生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5、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诗人以精妙的构思和极其凝练的语言勾画出多幅优美的、韵味深远的画面,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教学时,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曲中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等具体的、有形可感的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几幅美丽图画自然地在脑海中展现出来,形成立体的画面。这样,通过想象和联想,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学生体验到了文本意境之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意就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渗透学生的心灵。

6、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刘叔成在《美学基本原理》中说:“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他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能是美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在不断地对比、揣摩、理解、体验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唤起感情的共鸣,领悟其精神的道德力量。鲁迅的小说《故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前后的不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弊端。闰土形象的塑造可谓是精雕细刻和独具匠心,人物形象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外貌、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将少年闰土的活泼健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生机勃勃、质朴灵活,有智有勇,热情、纯真与中年闰土的苍老憔悴,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进行对比。这样通过对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的前后变化的相互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善良、美好人物的毁灭悲剧,认识到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枯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人物美,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杨现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金色年华,20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