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品读策略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永花

山东省兰陵县实验小学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功能,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抓住阅读的本质,提高品读体验的效果。 汉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语言品读的多样性,文章蕴含的内在美奇异多姿、不胜枚举。品读文章的美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去品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挖掘,要会品读、善品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品读 策略 激趣 品读

正文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因此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一、要激发兴趣,激发情趣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导语激趣

一个新颖别致的导入,有时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鸟的天堂里竟然没有一只鸟,这是真的吗?可作者明明就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文本,一起去探寻答案吧!”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进入了文本的阅读,学习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

2.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我校的王金昌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模仿更羸和魏王不同的语气、神态,把那个遥远的故事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这时,老师再安排学生分组练习分角色表演,这样即学即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3.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试着解读图画,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感情朗读。《燕子》一课的插图极具美感,碧绿的稻田、柔嫩的垂柳、绯红的桃花、可爱的燕子、细细的电线组成的“五线谱”……让孩子结合插图去读“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中掠过……”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图画中的画面,孩子们就仿佛置身于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光之中,读的时候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4.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如“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我是小小朗诵家”等。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诸如:“读的真棒!”“让人听得都醉了!”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二、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要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1.设计填空,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语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关键字词,就是课文的突破点,要善于帮助学生透过字词体验感情,入情入境地感悟,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的五壮士”。让学生通过预习后的初步感知,进行词语搭配,在空白处填入了“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豪气冲天”、“顶天立地”等词语,对五位壮士冒死完成任务后英勇跳崖的英雄气概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凭着这种理解再进一步读课文,学生一定能读出感情。

2.抓住文眼,把握主旨,感情朗读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就让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找出最能表现西沙群岛特点的两个词语,即“美丽”、“富饶”。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词语找出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领会文章的内涵,使品读成为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

3.通过比较,感悟思想,感情朗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更好地进行朗读。在指导学生阅读闻一多先生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诗中对两种不同人的嘴脸的生动刻画,体会这两种人品质上的巨大反差,弄清楚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再给学生介绍历史上这两类典型人物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对比,对诗歌主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补充鲁迅先生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笔下鲁迅先生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化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三、传授学生方法,教会学习

  授人以鱼,只可解一顿之饥;授人以渔,则可让人终生受益。这告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在朗读中我们可以:

1.评价中明方法

所谓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对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评价标准修正得趋于科学,规范,接近于“一定标准”再去评价。那也就是从一定高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方法。一般情况下,当一名学生朗读完后,我就请其他学生评价。先评读的正确不正确?为什么?通过发言使学生意识正确即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再评读的流利不流利?为什么?评价中明确要读准停顿,注意语气轻重缓急。最后评读得有没有感情?懂得要在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评价后再读,趁热打铁提高朗读技巧。

2.现实中用方法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朗读最终是要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也就是要懂得迁移,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懂得举一反三。

四、要善于品读,品出课文内在美。

1、品读景物之美

 在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必须要把握理解、分析品读、注意品读出文中的美妙之处,以便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如在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千古传诵的写景美文学得轻松自如,让学生对文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我抓住景美这一特点让学生自由读,读出你认为美的景物,可小组合作读、可边画边读、可边联想边读,让学生在自由发挥自己品读中感受春的魅力,学生在读及联想中拓展思维空间、遐想翩翩、用心用意去品尝文中的美景,在脑海中跃过一幅幅美仑美奂、生气盎然的画面,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春景图、配音乐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放飞思维翅膀,从更高层次去品味的美景。

2、品读语言之美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对课文内在挖掘、品读就应该一字、一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刻感受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语言之美,例如:我在执教《水韵》先录音范读课文,让学生首先从语感上悟到本文特具的语言美,然后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挖倔不同凡响语言之美进行品读欣赏。如将周庄的滴水和流水声音写活了,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更为动人,像这样充满灵性,给学生品读那会引出更丰富的联想。教学当中逐字逐段地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句字找出来,自己品读、慢慢地、细细地品读出文章语言美,那简直就像是在啜香茗、饮琼浆,只觉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3、品读结构之美

课文的文章篇幅有长有短,根据不同文体他们的构思各为不同,有的篇幅虽短但构思却极为巧妙,细细琢磨,别具一种玲珑剔透之美,能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构思相当美,这类作品值得细吞慢嚼,细细地去品读。诗句,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反复咏叹,耐人寻味,足见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由此引导学生挖掘品读,读出作者构思精妙之处。把品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精妙诗篇的结构美。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