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题教学 提升核心素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
语文主题教学是一种能有效实现对语文单篇知识点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通过主题教学方式的运用,能有效促使课内外知识点之间的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的重点来帮助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而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主题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有着良好的帮助。
一、学习语文新课标,定好阅读教学调子
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实现怎样的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总体目标里面关于阅读教学的四点目标,就是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基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会浏览。
3.积累词语,辨别词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二、综合课文内容,确定教学主题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中确定其主题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关键,主题的缺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一盘散沙,不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进行有效串联,学生在学习时也会变得盲目,没有方向。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前,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其主题,每篇出现在教材上的课文除了语言和文字上的优点,其精神层面上肯定也存在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影响的主题,主题的挖掘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提炼出其主题。例如,《怀念母亲》,该文中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两位母亲,一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并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怀念,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该文的主题是需要好好揣摩的,是母爱的伟大还是爱国情怀?其实用整体的眼光看整篇文章,这两个主题是兼存的,母亲和祖国都是自己热爱和怀念的,祖国也是母亲,这两种感情既不同又相同。教师在主题确定好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该主题的文章,课堂中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利于学生学习的对比归纳,更好地理解主题中所表现的主旨。
三、构建主题教学模式,加强主题连贯性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如果彼此之间独立,毫无关系,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无法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所以,主题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例如,“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所选文章紧扣“思乡”这个主题,三首古诗和《梅花魂》属于外显的主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直接抒发思想情感的语句,《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是暗含的,需要从文本中提炼。然而,对于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来说,思念家乡这样的主题一般来说会比较生疏,因为他们人生阅历的缺乏,所以无法体会到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深厚情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乡的主题,教师可以从主题扩展教学方面多下功夫。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做示范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进去,让学生在聆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情感上得到感染。情绪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虽然学生可能并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然而从老师的朗读中,却能够受到一丝感染和震撼。《乡土情结》和《前方》这两篇文章就不仅仅是思乡了,更多的是对“乡”这个概念的思考。所以我们小学接触这个主题的时候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就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但是有个底线,那就是“思乡”这个主题要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记,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印记在他们的整个人生当中会产生很大影响,也使得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盈,而语文正好体现了它的人文性特点,这些也是通过主题教学来深化的。
四、基于教学主题,加强内容拓展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如果仅局限于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那么教学显然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基于此,针对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要重视结合教学的主题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主题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学的内容及包含课内外知识内容又包含古今中外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不断的积累来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必须要结合主题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激发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转换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指向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整体过程中,儿童始终站在课堂正中央。”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是主题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只有主体地位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学生才会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才会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才会成为自我培养的施教者。主题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就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例如,在为学生们讲授《朋友》这一教学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自身感受,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积极的状态,成为教学的主体。
六、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要经过长期养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对于教师来讲,要知道学生阅读哪方面已经学会、哪方面还没有学会,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重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弱势部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不是很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根据要阅读的文章出题,其题目要紧贴文章中心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能够真正读懂文章。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七、精选阅读材料,强调阅读技巧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而主题式阅读教学法则能十分有效地教授学生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利用文章主旨为中心把握全文。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经典文章为素材,精选阅读材料,教授总结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至于如何精选阅读材料,则应分类择优择典,总结归纳不同主题的典型特点。通过一定数量精选素材的阅读训练的积累后,学生就能更加容易分类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为处理后续阅读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训练,教授一类回答阅读问题的技巧,使学生以文章中心思想为阅读导向,更有效地应答阅读理解的题目,使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但只局限于一道题、一篇文章的讲解,不懂延伸,依然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以经典文章为教学落脚点,从主题出发,然后延伸至这类主题的相关文章。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利用这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文章的分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总结出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典型的几类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挑选课外优秀范文作为主题式教学的扩展教材,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增强学生对各类主题阅读技巧的掌握。这种围绕一个主题,多个阅读素材的阅读训练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课外阅读素材的呈现方式不应拘泥,应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时下小学生喜爱的漫画影视等元素纳入素材的搜集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创建主题式阅读教学情境。
主题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对原本碎片化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又能有效的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这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对资源的挖掘,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将主题教学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1).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 教材 教法,2014,(0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