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升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问题质疑
正文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阅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提高写作水平。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严抓字词语段、夯实阅读基础
阅读能力体现为一种语文综合能力,一个人具备良好阅读能力的前提是拥有充足的词汇量,熟知一种语言的表达模式,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字词知识,逐步搭建成健全的语言系统,从字到词再到语句、语篇的发展与过渡,小学生处于语文基础学习时期,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夯实学生的字词句基础。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开始严抓小学生的字词句基础,每学完一篇课文,都要注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可以通过默写测试、组词测试等来验收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扎实、牢固地学习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信息。在字、词等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初步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多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每学一个词汇,都要求学生利用这一词汇来造句,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随着学生接触的文字、文本量不断扩大,学生就会自然明确这些词汇的用法,为日后的语篇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1、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孩子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此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3、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4、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还可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三、传授阅读方法,形成良好习惯
仅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来支撑。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孩子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会读才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孩子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略读是对文章进行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体、作者、说明等。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主线,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旨。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孩子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则是对全文的研究。精读时注意要结合语境,全面理解;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精读时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写体会、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的理解、运用。它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家长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孩子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总的来说,在读课文时要做到“六不”,即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启发学生质疑,共同探究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或有质疑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五、 运用图画辅助,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语文语言储备量相对有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只初步掌握一些字词,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免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图画辅助的方法。图画为小学生提供了形象又逼真的画面,小学生在五颜六色图画的感染下,自然会对图画内容以及图画背后的故事十分着迷,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兴趣去阅读图画对应的文字故事,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或者“狐狸和乌鸦”类似的童话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上网搜寻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画,要尽量保证图画画面的形象、生动、逼真,能够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学生只要一看到这些图画就会立即产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会通过猜想、猜测等方式来深入探究隐藏在这些图画后面的故事,会主动集中精力阅读课文。
同时,教师也可以为低年级学生订阅一些连环画、故事书等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其中,通过与家长沟通获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做,将这些课外读物的阅读纳入学生的课后学习计划,家长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完成每日一课的阅读训练计划,学生在生动的画面、简短的文字中学会更多的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良好的语文阅读技巧,同时也收获了阅读的乐趣。
六、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高质量的阅读做基础,教师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必须保障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在为学生布置课后阅读作业时,要具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个篇幅,并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这一篇幅的阅读,同时也要写出大概的故事梗概,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想,或者要求学生在第二天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这些阅读故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也可以每周抽出一到两节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辅导,教授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课后阅读成果进行统一评价,使学生通过评价总结来主动反思,保证学生通过阅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要本着逐步引导、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乐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总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方法,不同的课文也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但只要我们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阅读教学会不断有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