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对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熊智 杨寒露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民的文化教育,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开展不仅是保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且文化传承也是非遗技艺类课程的核心关键。在高职开展非遗技艺类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而且能更有效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对策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

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整合对策

正文

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高职院校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ZJGB2022877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技艺、智慧和深厚的道德观念。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大学们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在无形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非遗技艺类课程教育价值

文化价值

针对不同学校的诉求、各地区非遗传承特色的不同,我们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将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进行创新后推进校园进行传播。例如,结合云南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将掐丝珐琅、剪纸等非遗文化与其融合后再将它们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得非遗文化与当地风土人情形成文化传播合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将非遗与各地的生活经验、风土人情进行融合,形成当地特色审美实践。大部分非遗项目实质上是当地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艺术体现,有的非遗项目还被誉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并且依旧在不断地优化、发展。因此,非遗技艺类课程入校园不仅突出了文化传播的鲜活性、直观性,而且也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价值。非遗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非遗的传承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还可以帮助各族人民广泛的汲取民族精神的深层含义,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你传统教育等。

经济价值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也是转化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也越来越快速,非遗的经济价值也在旅游业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广绣作为广府文化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岭南人民各时段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但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下,广绣由曾经的皇室贡品到如今无人问津。但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广绣又逐步走进了大众视野,也助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非遗技艺类课程高校一个很新颖的课程,因此缺乏专业的非遗技艺类课程师资团队,针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在高校进行非遗社团的开设,培养拥有一定工艺水平、审美能力的人才,并与开设美育课程的学校输送美育课程教师,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也为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二、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意义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提交了《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提案,建议将“非遗”纳入学校美育教学任务,面向全体中高职生进行非遗美育教育,切实发挥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大量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多集中在“学堂在线”“慕课网”等一系列国内教育学习平台,多用于校内教学中,没有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相比于传统教学,终身教育的对象更多是没有完整时间进行系统性学习的社会人员,因此完成线上教学资源的转变,促进线上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线上资源作为美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落实国家要求,将线上资源纳入学校美育教学任务。完善非遗技艺类课程设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高职院校固定设置非遗技艺类课程,各地区应结合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充分挖掘线上教学阵地,吸纳社会资源,开设校地课程或特色课程。通过大力开展“非遗技艺类课程通识教育、手工体验、文化鉴赏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进校园中的作用,加强与当地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等开展联合教学,为非遗融入美育、德育体系形成教学合力。非遗技艺类课程结合当代教育背景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将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并且一改从前刻板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相关非遗工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而且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推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策略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建构不能仅仅是传统艺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教学系统的构建。应整合相关资源,以农民画为核心引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对艺术起源思考,更多理解艺术中蕴藏的深层文化和历史信息,从而促进对农民画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将农民画融入系统艺术教育,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和文化风格的农民画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不能忽视对农民画绘制技法和手法的深入研究传授,强调实践操作,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农民画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社会文化气息的艺术形式。在非遗课程建构中,应突出社会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生活内容,深化农民画的社会文化内涵。活动方式的设计,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比如,通过情景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法,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好,也赋予农民画以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内涵,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富有内涵的艺术课程的构建与社会文化内涵的增强,教育者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农民画非遗保护教育融入普通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艺术。在热爱中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真正达到非遗教育的初衷,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创新建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成功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和学生的参与,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参与。让共同期待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建构能为的传统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的社会文化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整合地方“非遗”文化资源

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构建与实施,首先需要有与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相匹配的“非遗”项目作为载体,由此才能更好构建相关非遗课程。在此项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对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筛选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以此为切入点,大学生教师所创设的课程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例如地方上有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东溪窑瓷器、提线木偶戏等“非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而且这些“非遗”文化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并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来建设场地和配置设施,非常适合高职在课程构建中有效应用。因此,高职可以这些项目为载体来展开线上课程设计,使高职院校现有的各类非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课程。例如在“二十四节气”非遗课程打造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当前的时间节点来选取与之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结合节气的特点来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大学生能以自己的眼光去认识该节气到来之后自然界所发生的变化,通过这种方法大学生教师可充分融入我国农耕文化的相关内容,从德育教育的视角来深刻解读“二十四节气”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大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不断加深认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之上,大学生也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观察身边的一切,全面认识自己的家乡和伟大的祖国,从小就树立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理想信念。由此,教师就能从德育教育的视角融入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助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带路人,主体还是学生,所以,网络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要让他们参与到各个部分中,进行查找、搜集、整合,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习课本内容时,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和整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并加深课本内容的认知,网络资源不仅带给学生学习内容的拓展,还将许许多多广阔优美的风景,便捷高效的学习手段,让他们感受网络资源和非遗技艺类课程学习的综合魅力。当然,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教科书作为经典教材,逐步被数字化的在线教材所取代。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在线教材不仅涵盖了文字、图表等基础信息,融入了多元化多媒体元素,例如,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领悟抽象理念。这种数字资源整合在赋予你基础知识的同时,高度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网络资源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有无数便捷的优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正确整合它,就会带来正面影响;不受控制地沉迷于网络世界就会产生无法预知的负面影响。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合理控制学生的使用时间和方式,正确引导他们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提高非遗技艺类课程网络资源整合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注重评价反馈,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线上非遗文化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课堂教学作为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担任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结合社会、生活和身边的事物,非遗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线上线下结合,线上注重课程资源交流、讨论、学习行为数据,分析非遗技艺类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整线上资源内容,让学习内容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强调以学习者“学”为主,以“教”为辅,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讲授者的主导性。同时非遗技艺类线下课程资源已在学校举办非遗文化节中展示,在学校周边社区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技能培训,通过线下活动,收集线下资源反馈资料。评价反馈指导设计学习内容,保留反馈较好的教学资源,改进其他教学资源,确保非遗技艺类线上课程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终身学习。

评价创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在评价创新中得到体现,可以借助过程性的评价和阶段性的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实时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评价,及时指出不足和错误,进行反馈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民族责任感。还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反映学生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方式来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堂的评估工作,指导学生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励并启发学生将浅层次的理解过渡到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上,从而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完成非遗文化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评价内容要简单明了,涵盖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会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束语

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教师立足于高职的办园条件和地方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项目来展开课程构建,筛选与之相关的文化资源,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加大与文化场馆、文化传承人的协作力度,精心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项目,让大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法的有效应用,就能充分激发出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意识,使大学生带着兴趣爱好融入更多“非遗”项目的探究中,使优秀的非遗文化能够被大学生所熟知,助力高职教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华, 陈莹. 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实践研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3, 40 (06): 87-91.

[2]黄秀环. 基于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与整合实践[J]. 亚太教育, 2023, (04): 14-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23-02-23)[2019-06-08].

[4]许绘香,单国全.云环境下的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3,43(19):159-162.

[5]冯雪晴. 高职非遗技艺类课程线上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23.

熊智(1983-)女,苗族,湖南凤凰人,硕士,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蜡染技艺及服饰产品开发

杨寒露(1987-)女,苗族,湖南古丈人,本科,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立体裁剪及苗族服饰产品研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