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正文
本文是兰州市教科所2021年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名称LZ[2021]GH635.课题名称: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
2022年4月 21 日,教育部发布《义务体育与健康标准(2022 年版)》,将体育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三大主科。同时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求青少年熟练掌握 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 1 小时。因此在新时期下体育课程改革成为了小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务必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体育走班制教学是指将相同年级体育课安排在相同时间,上课时改变学生固定在行政班级内学习的模式,学生可自行选择体育学习项目,前往对应班级展开学习。走班制教学体现了体育教学专项化发展趋势,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作为教学基础,符合小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学校应分析走班制教学的标准、要求,结合体育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发挥走班制教学的优势。
一、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活动类型多样,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面对自己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存在着抵触情绪,学习主动性也随之下降[1]。走班制教学考虑了学生个人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权,由学生自行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生成体育运动锻炼的内在动力。当前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出现了变化,思想意识也随之改变,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形成了自主认知,渴望来自家长和教师的认可。赋予学生自行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学生的自我想法,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运动能动性。
(二)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
体育走班制教学中每个班级所教授的体育项目是不同的,教师根据专项体育运动教授学生相关技能,对于促进学生个人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有着积极影响。授课中走班制教师会对运动技能中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如身体柔韧性、运动耐力、爆发力等。根据运动能力要求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调整课程内容,规范学生运动技巧,有利于开发个人运动特长,培养优秀体育运动人才,防止因运动技巧不规范而引起运动损伤。
二、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问题
第一,教师数量和能力不足。走班制教学中相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且每个班级所教授的运动技能不同,面对众多教学对象需要将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班级实施教学,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班级授课。基于走班式教学的特点,小学体育课对于体育教师的数量要求也有所增加,然而现有体育教师数量教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出现了一个教师面对过多学生的现象。走班制教学会开设篮球、羽毛球、足球、游泳等多种不同类型课程,而负责授课的教师可能对于该项运动技能掌握度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体育课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设计,学生所学习的体育知识单一,体育活动内容枯燥,存在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的问题。虽然走班制体育教学改变了班级结构,但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却未得到转变,仍然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部分体育教师将学习课间操、跑步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体育运动专项技能的培养并不了解,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2]。
(二)学生层面问题
第一,小学生兴趣泛化。低年级阶段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兴趣爱好广泛,喜欢探索未知的内容,在体育运动方面也经常会出现“见异思迁”的问题,无法长期坚持某一项运动的学习。在选择体育运动课程时学生的选择过于随意,部分学生可能只是随着其他同学进行选择,或者按照家长的要求选择,在深入接触运动项目后表现出兴趣缺缺的现象,不利于今后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生运动时间较少。走班制体育课堂中有着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而小学生缺少良好的自我纪律约束意识,在进入新课堂后教师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组织课堂纪律,课堂准备时间延长。在运动前学生要进行准备活动和热身运动,占据了正式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时间,导致学生课上运动时间较少,运动技能学习效率下降[3]。
(三)学校层面问题
第一,缺少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走班制教学要求学校开设多种不同类型的运动课程,每项体育运动对于器材和场地的要求各异。多数学校校内只是在操场上设置了可以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设施,场地存在冲突,难以满足多个班级同时授课需求,体育课程开设类型较少,制约了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
第二,课程顶层设计不完善。传统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无法满足走班制体育教学要求,不能为体育教学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应用价值的教学意见,主要由体育教师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在面对恶劣天气、男女比例不平衡、学生数量差异大等问题时教师难以对教学课时安排、场地规划进行合理调整,影响了走班制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体育教学评价难度增加。体育教师所需要负责管理的学生较多,且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存在差异,走班制教学下学生教师无法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评价,相同专业下不同年级教学进度各不相同,提高了教学评价难度,也增加了教师在体育运动评价方面的压力[4]。
三、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教师层面问题解决策略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首先,扩大体育教师招收规模,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小学应增加在体育教师招聘方面的资金规模,根据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每个年级学生班额量调整体育教师岗位数量。例如,羽毛球课程班额40人较为适宜,学生数量合适,可以每2个人或者4个人配对进行羽毛球训练。对每个年级学生进行数量统计,如四年级共有80人选择羽毛球,学校要安排2个羽毛球专业班,配备2名负责教授羽毛球课程的教师。
其次,重视强化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对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度。对体育教师现阶段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了解每个体育教师所具备的运动特长,分析其在专项运动技能方面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设计针对性培训计划。由学校定期组织统一讲座活动,说明小学体育教学新时期下的要求,改变教师教学思想,提升教师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安排专门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对体育教师实施专项运动技能培训,讲述目前在运动赛事中常用的运动技巧以及要点,定期考核体育教师运动能力的提升情况,促进教师运动能力持续提高。
2.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单一的枯燥乏味训练模式。首先,合理利用游戏教学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体育游戏适合小学生现阶段的运动心理特点,落实了寓教于乐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体育专业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运动游戏。例如,羽毛球教学中设置小组竞赛游戏,每个小组用羽毛球拍子颠着球向前跑,如果中途羽毛球落到地面上要重回起点,直到小组成员全部完成颠球跑活动,活动时间最短的小组为优胜小组。颠球游戏提升了羽毛球颠球训练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专注于颠球活动中,避免自主训练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5]。
其次,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沉浸感。体育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体育微课视频,在微课中展示运动技巧要点,通过反复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运动时的细节之处。例如,羽毛球学习中如何正确发球是学习重点,常见的发球技术包括正手球和反手球,而每种发球技术中又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球方法。教师可以在微课中集中展示不同发球方法的动作视频,放慢视频倍速,学生观察每种发球方式之间的细微差异,并根据微课视频进行模仿,提升学生羽毛球发球技能掌握度。
(二)学生层面问题解决策略
1.合理引导课程选择,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体育专项课程是提升走班制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让学生形成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兴趣泛化问题突出,学校不可在低年级强制学生选择专业课程。一年级实施体育课普修教育,此时仍然按照行政班级上课,根据专业课程开设数量,调整每周课程体验课时。二年级实施主副选修课模式,学生可选择两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为中高年级走班制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在进入三年级后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特点,选择最为感兴趣的课程,进入到体育专业学习活动中。该种课程选择方式可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或者兴趣爱好转变的现象,提升走班制教学规范性,防止学生中途想要更改体育课程[6]。
2.增加课外运动时间,培养体育运动习惯
课外运动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有主动进行运动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师应注意和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校结合的模式由家长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运动,打造常态化课外运动模式,将课外和课内运动进行紧密结合,延长运动时间,弥补课上运动时长不足的缺陷。例如,在羽毛球专业课程中教师可在微信群内向家长说明体育课所教学的内容,如本节课教授学生正手发网前球以及发高远球。因为羽毛球不受场地、环境的限制,学生放学回家后家长自行选择某一时间段和学生在小区内进行羽毛球锻炼,鼓励学生展示教师所教授的发球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延长羽毛球训练时间。
(三)学校层面问题解决策略
1.丰富体育基础设施,满足多项运动需求
学校应根据体育专业课开设类型采购相应的体育运动器材,合理规划体育基础设施,丰富体育专业课程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选择[7]。以羽毛球为例,虽然羽毛球可随时随地进行运动,但是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若存在刮风、下雨等天气学生便无法进行户外活动。学校应安排专门的羽毛球训练室,搭设羽毛球网,购买羽毛球球拍和球,并在地面上划分活动区域,一个羽毛球网可以同时满足多名学生的训练需求,也减少了外界因素给学生训练活动带来的干扰。在对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时学校要考虑到运动场地是否安全,选择合适的地面材料,对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进行调整,防止出现运动项目相互冲突的问题。
2.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夯实体育教学基础
根据走班制体育教学特点对顶层设计进行优化,明确提出在不同情况下体育教师可以采取的处理方法。例如,当某个专业课程学生数量较少,可以将专业课程的1班2班进行合并,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学校应当组织体育教师共同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综合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标要求、学生能力水平以及专项体育课程运动技能,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升教学有序性,让教师能够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编排上,要将各年级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大班,如小学有六个年级,就有六个大班,编排课表时,要做到各大班之间没有冲突。增加大小选课机制,学生只选择体育专业课程,小选课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和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分层,保证班级内学生的能力处于均衡状态[8]。
3.创新学习评价方式,动态监测成长发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针对校内学生制定个性化体育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各类体育竞赛、课堂学习、体育测试等活动中所产生的运动数据。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成长状况,使教师精准了解不同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实施针对性教学。通过现代化教学评价手段的应用可对学生体育能力成长发展进行动态化监测,提升了教学评价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走班制体育教学提升了体育教学活动灵活性,但是由于其和传统体育教学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改革进程始终难以持续推进,受到了众多因素的阻碍和制约。学校应重点分析不同层面所表现出的教学问题,制定合适的解决策略,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个层面入手对体育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革,形成规范化的走班制教学模式,保证走班制教学活动拥有物质、人力基础保障。走班制教学符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是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改革的新方式,小学阶段要重视走班制体育教学的意义,不断深化课程实践,落实终身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 专项体育课论争的历史要点、时代价值与启示 ——兼论"选项走班制"体育教学[J]. 体育学刊,2023,30(2):107-113.
[2]田志凯,金圣杰,陈祥和.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走班制体育教学构想 ——基于体育高考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思考[J]. 青少年体育,2022(7):101-103.
[3]刘海燕. 中学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1):18-20.
[4]毛振明, 于素梅.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正确教学模式[J]. 体育教学,2021,41(1):4-9.
[5]毛龙尹. 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6):171-174.
[6]陈刘宝. 基于走班制教学的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21,37(2):52-58.
[7]张剑锋. 刍议体育与健康课"走班制"教学问题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29):114-115.
[8]李国华,丁天翠. 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 启动"体育走班制"教改工程[J]. 体育教学,2018,3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