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正文
引言:在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了解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发展。在目前很多教师开展的阅读教学现状中,都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功利性现象以及课外阅读时间较少的情况,教师应该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进,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阅读,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视主体
在现今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在开展阅读活动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但是在目前开展的阅读课堂上,往往是由教师唱主角,用预设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设计好的轨道中开展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模式反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导致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全部都由教师带操代办,在分析阅读材料的时候,也大多都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由教师将阅读答案和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时间较少。
(二)阅读教学存在功利性现象
在目前开展的阅读课堂上,很多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迎合考试,根据考试的阅读模式来训练学生,反而抛弃了原文中的情感内涵。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将课文编成考题的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对考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也成为了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惯例,反而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活动当中所收获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机械化,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少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们需要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导致有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阅读以外,课业压力的负担导致他没有时间去进行课外的阅读活动,还有一些学生虽然阅读课外书,但是阅读的时间和数量较少。加上教师不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学生不知道应该读哪些书,应该怎么样去读,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还有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书籍进入到了学生们的生活中,这些阅读材料不仅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促进作用,还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对策
(一)运用情境进行导入
在一节课堂上,导入工作是首要步骤,教师应当结合课堂内容专门数字一个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让其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展开创设良好条件。首先,教师可以从文章的背景进行导入。文章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一部分也正是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课文讲解的时候,先为学生讲解有关作者的小故事或者文章的创作背景,可以消除学生和文章之间的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教师可以设计疑问来进行导入。高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通常都对课程充满好奇心,渴望深入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这一心思抓住,在导入阶段专门进行设疑,不但能够巧妙地向学生们提出阅读的任务,也能够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按照教师的思路进入到课文的阅读活动中。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多媒体在近些年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直观的印象。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将文章的内容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既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更顺利地进入到阅读环节中。[2]
例如,在阅读《雨巷》这首诗歌的时候,《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出示有关雨巷的画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一画面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联想。比如《雨巷》这首诗歌中的姑娘,不同的人对她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完雨巷的图片或视频之后,说一说自己对雨巷有什么样的看法,怎样理解诗中的姑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传授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标当中也明确强调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明确“阅读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比较重要且经典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重在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篇文章中所体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对于一些普通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略读,略读的过程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其中的要点知识,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在进行课文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阅读方法,比如默读的方法,将文章联系实际生活的方法。在经过系统地指导和帮助后,学生对于阅读的文章能够更好地找到其中的阅读方法,知道如何下手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句或者是优美的词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做摘抄笔记等等。这些阅读的方法都是很好的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这些习惯培养下来,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传授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远远比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有用得多。
例如,在阅读《窦娥冤》这篇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是关汉卿的著名剧作,其中人物的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富有表现力,不管是唱白还是告白,都很符合人物的个性。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比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探讨本剧作悲剧效果的来源,通过哪些词句可以显示出窦娥的悲惨命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挑选一些经典的词句进行赏析,比如让学生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比如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文章中窦娥的一些语言,并且让学生将这些经典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笔记上,讨论这些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学生们根据语言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有关文章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想象的空间。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通读整体的文章内容,进行感悟,以此来进行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或者是由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进行诵读,这种阅读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作者情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有时候在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话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内涵,具有着一定的故事情节,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让学生投入到想象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有关课文的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是选取自我国古代的经典名著《红楼梦》,讲述了黛玉刚到贾府时候的场景,其中有很多对于人物的描写,比如人物的穿着、人物的表情等等,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们讲述这些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让学生能够想象出有关这一人物的画面。这篇文章中描写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就可以借助86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再配合文章中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联想有关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结合有文章中有关王熙凤的穿着描写,让学生们感受当时大观园的富丽堂皇,人物衣着的华丽,比如文章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是“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这个时候教师采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们想象王熙凤的穿着,比如头上戴着的珠宝,身上穿着的服装,都能够显示出这个人的个性特点。除了王熙凤以外,这篇文章对于主角林黛玉也有着较多的描写,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是比较拘谨小心的,她在待人说话这一方面都非常地小心谨慎,从中也能够感受到林黛玉的人物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教学的现状积极地采取相对的策略,逐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柳容.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原则与对策[J]. 教育界, 2023, (16): 32-34.
[2]张丽霞.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J]. 考试周刊, 2021, (52): 55-56.
[3]刘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 文理导航(上旬), 2021, (06):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