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就动机理论探究当代大学生厌学原因及消解之道
摘要
关键词
成就动机理论;大学生;厌学;原因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厌学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蔓延,大学校园中的学习氛围、读书风气不容乐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而各大高校正是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后备军和中流砥柱,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水平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而当前,大学校园中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厌学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形成厌学、懒散的校园风气和社会风气,不利于学习型校园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于此,本研究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探索了当代大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意见,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成就动机理论概述
“成就动机理论”的概念是由“成就需要”衍生而来的,后者由美国心理学家默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在默瑞看来,人的基本需要有多种,成就需要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能使人产生解决问题、办好事情的愿望和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的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动机是因为个体对于成功的追求而产生的,其具体表现是个体会积极主动地做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并不遗余力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成就动机受到内部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前者包括成就需要、对成就的期望,后者包括诱因、目标等。[]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前者是为了成功而积极参与能够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活动,后者是通过避免失败来防止自尊心受挫。阿特金森认为,成就需要、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诱因值是影响成就动机的三大因素,这三大因素乘积的函数就是成就动机。根据激发成就动机诱因的不同,奥苏伯尔将其分成了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进行了区分。由此可知,成就动机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部推动力量,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学业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下大学生厌学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成就动机理论,从目标设定、内外成就动机的转化以及归因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制定全面、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成就目标设定不合理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高成就动机者通常会为自己设定明确且难度适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既可以避免因随波逐流而无所事事,又可以避免目标过高、难以实现而产生挫败感。[]确定了学习目标后,他们会自动屏蔽外界的一切干扰和影响,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力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当前,成就目标设定不合理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厌学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大学生刚经历了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相对自主、自由的大学生活的过渡,他们对于这种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面对这种落差感,有些大学生就会感到迷茫、彷徨,无法独立自主地制定清晰明确的成就目标,从而逐渐产生随波逐流、盲目从众的心态,迟到、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和规划。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是学校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最低要求,然而很多大学生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这一成就目标的设定对于“六十分万岁”的大学生来说毫无难度可言。由于目标过于轻易达成,导致大学生每天随波逐流、混沌度日,学习目标虚无化、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态度消极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力减弱的现象。最后,成就目标设置过高而产生的学习挫败感。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压力,曾经怀揣着美好梦想和抱负的大学生会产强烈的心理落差,认为即使不断努力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从而产生了动机落差,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
(二)内外成就动机转化缓慢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部分组成的。[]认知内驱力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实现自我的动机,这种动机不需要外在因素的激励和监督就能自觉朝着目标努力,相对稳定和持久,属于内在成就动机;而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希望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属于外在的成就动机,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差。由此可知,在内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的学生会自主克服各种困难和诱惑,努力朝着学习目标迈进,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很多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都是以外部学习动机的驱动为主进行学习的,他们承载着老师和家长的希冀以及高考的压力,在细致规划和严格要求下进行学习。而进入大学校园后,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的差异以及家庭约束的放松使得外部学习动机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大学生只有将外在学习动机成功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而这一过程是较为缓慢和艰难的,只有具备明确的成就目标,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且为成就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内部动力,才能实现这种转化。[]而当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如沉溺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攀比、“躺平”等不良心态的滋生,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以及成就目标的设定,他们无法对自我进行约束和监督,极易因放纵过度而迷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在内外学习动机的转化过程中以消极、随意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产生厌学问题。
(三)归因不当
在成就动机理论中,归因是影响影响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归因可以提高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而错误的归因会降低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具有稳定性、可控制的特点,而外部归因稳定性较弱,具有不可控性。个体对于成功的归因对其动机水平、心理健康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当个体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产生骄傲、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会期望自己再次复制成功,此时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就会提升;而当个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等外部因素时,他们会因不确定性而失去必胜的信心,也难以产生乐观的心理预期,此时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就会降低。当代大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在归因过程中过于注重外部因素,而忽略了内部因素,有失偏颇。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就会认为努力学习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家庭经济能力等外在因素比自身的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更能决定成败。在这种不良思想的腐蚀下,他们信奉“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等论调,滋生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思想,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产生了厌学情绪。
四、成就动机理论下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消解之道
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滋生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破坏了敏于好学、乐于求知的良好求学氛围。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成就动机理论探讨了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消解之道,助力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调整期望水平,合理设定目标
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期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水平都会对成就动机造成影响。这一理论迁移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其学习目标的关系,过高的学习目标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产生挫败感和沮丧感,过低的学习目标又信手拈来,容易让人盲目自信。因此,大学生要积极调整期望水平,设置与自己适配性较高且难度适中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内容、知识基础,明确近期的学习目标,还要立足长远,为自己的长期发展进行规划,最好可以进行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每一个阶段的人生规划,学会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方向,以为自我目标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避免学习和自我发展过程中无力感和沮丧感的频繁出现。除了学生主体外,学校也应该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的学分要求,或是提升课堂教学以及考试的难度,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增压”和“增负”,让大学生活既“生动活泼”又“严肃紧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挑战性和学习兴趣,改变大学生毕业难度较低的现状。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适当地提高课程难度,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又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堂测试外,也可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等方式进行。总而言之,大学生合理的学习目标的设定需要学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对自己清晰定位,高校也要适当提升目标难度,以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关注诱因价值,激发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诱因价值越高,成就动机就越高,即个体获得成功的自豪感越强,从事这个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而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主要是由内部学习动力推动的,由此可知,内部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学习兴趣属于内部学习动机,所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重要一环。各大高校可以经常组织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高校还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特点,灵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在强化大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如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之类的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作用。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外部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可以经常在校园中开展读书会、主题讲座、学术沙龙、知识竞赛、阅读活动等,让大学生身处好学、乐学、勤学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中,通过校园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他们受到感染、启迪和激励,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正确归因,提升自我效能感
当前大学生对于学习和就业的挫败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归因不当有关,他们过于关注外部因素的影响,片面地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弱归因于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而忽视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内部因素。[]因此,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厌学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既要关注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要重视内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导致厌学问题的信念不坚定、目标不明确等内部因素,要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对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等外部因素,我们要努力学习,传播正能量,积极净化社会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以重拾信心,重新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也和归因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具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会排除万难,不遗余力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以及专业知识掌握不透彻等与努力和能力相关因素,从而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力求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因此,各大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主客观关系的能力,以做到合理归因,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摆脱厌学情绪。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厌学现象有日趋严峻的苗头,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作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后备军,他们的厌学问题会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探讨和研究了大学生出现厌学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使大学生克服厌学心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中去。
参考文献:
[1]杨雪.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学习动机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3).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5-05(02).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王保军,胡玉平.大学生成就目标结构模式与时间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7,(8):27-28. [7] 杨琼丽.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8] 陈雪.成就动机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啃老”现象分析[J].黑河学刊,2015(12):135-136,139. [9] 彭小凡,刘哲佳,訾非.成就动机状态投射测验的初步编制[J].心理研究,2011,4(05):30-34. [10] 魏云祥,勇健.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4(2). [11] 游宇翔.成就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