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程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路径----以《道德与法治》为例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朱琼芳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渗透美育内容。从美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生活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将美育内容全面渗透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学生建立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美育;渗透路径

正文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比较懵懂的阶段,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是非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迪、引导作用,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重要途径。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比较生硬,在教学中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渗透美育内容,在原有的课程内涵进行丰富,从更加直观、生动的角度出发,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在美育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教师根据美育内容进行创新,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投入到美育学习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传播美,在实践中渗透美育,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品质,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的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造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加强审美渗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是美的重要来源,学生没有经历生活的实践,就很难对美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将美育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相比于传统课本教学更加生动、灵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美和发现美。

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什么规则?”学生可以自由举手进行回答,在一名学生回答以后,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其他的学生进行分享。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汇总,进行总结“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大家需要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发现社会的真善美,加深对美的记忆和理解,提高社会意识。教师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社会生活的实践相结合时,美学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渗透到道德和法治的课程中。

二、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

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教师作为美育教育的实行者,在教学中的表述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教师要认识到课堂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首位,把一些比较晦涩的知识通过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将审美教育更好的体现,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身的审美能力还处于一个时刻变化的状态,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自身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展示教科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美。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直观的为学生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美育与自身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例如,在开展《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课程学习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将班级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难所,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参与进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道德和法治的教导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提出的内容,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理解和记住生活的真理,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赢。教育部门邀根据时代的需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强化教师语言形象化应用能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视化。

三、创新教学方式

审美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创新传统的教育形式,用动人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政治性格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同时要增强法治意识,引入法学教育,深化新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解艺术美与真实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中的图像转化为视频素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贴近日常生活,在交流、讲故事等活动中认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在学生观看视频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表达,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灵活地将审美教育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谈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自我预防,整合道德和法治中的审美教育,分享有趣的生活经历和真实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分析问题,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知美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十分流行,因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不再面对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在更加有趣的情境中,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造真实的场景,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和美丽的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在情境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以生动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情境学习中,进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

例如,在《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能够近距离,从更加直观的视角感受到环境正在时刻受到污染,在他们心中产生“环境污染不正确”的想法。通过学习这个模块,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环保意识,还可以学习许多将废物变成宝的技巧,建立低碳生活意识。在随后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谈论他们的低碳行为,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整个班级面前使用一些“废品”制作物品来表演,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废品”物品的美。

五、引导学生传播美

道德和法治不是简单的教导学生如何生活,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形成真正的道德教育。仅仅让学生主动认识和创造美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带领他们成为美的传播者,让世界充满美。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知识上的传递,让学生能够在意识上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在当下美育教学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让学生能够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认知以后付诸于实践,使美育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学生在传播美的过程里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也会对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的时候,课程中表述节约粮食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美德,要求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节俭社会。学生回家之后有没有践行“光盘行动”,其他家庭成员如何表现?这需要学生来传播节约美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起草了一份熟悉文明的餐桌公约,由爸爸妈妈阅读和审查,并签署和确认,然后张贴在家中的重要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记忆。家长们认为,这场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家里剩下的食物被大大减少了,有时甚至几乎没有。外出就餐时,学生们不再乱点菜导致吃不完,还会主动提醒家长少点菜。如果有剩余的菜,学生们也会赶紧打包并带回家。学生们从自己开始,从小事开始,积极传播美丽,为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美育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将理论知识通过更具生活化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并且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对美的分析和探究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传递美。学生在美育的学习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而且还能实现对社会中人格美的鉴赏,净化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前.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9(04):262.

[2]夏红梅.浅谈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77-78.

[3]陈云芳,陈金凤.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