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湾”背景下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粤东地区;“融湾”
正文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该论述深刻地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的物质技术性要求,这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意义,结合粤东地区的发展现状,其具体表现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确保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粤东地区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从而培育粤东地区发展新动能,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并借助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促使粤东地区在“融湾”中收获新的发展机遇,以此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故“融湾”背景下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在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方面的相关研究有以下成果表现。
韩庆祥(2024)指出:“可以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入手,通过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挖掘其深层逻辑与基本原理,凸显其独特价值”[1]。
杨立(2023)指出:“粤东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围绕文化生态保护,抓好‘路顺、聚人、兴业、铸魂’主线,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路径”[2]。
周文,李吉良(2024)指出:“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增强内在动力,强化持续保障,从而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3]。
卓成霞(2023)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导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者具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和价值目标的一致性”[4]。
综上所述,粤东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但在“融湾”实施上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故本文将基于“融湾”内涵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表现,对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融湾”内涵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表现
(一)“融湾”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泛指粤港澳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融湾”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同步发展”。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城市为中心,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故“融湾”能够实现自身的稳健快速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表现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科学阐述和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四个“实践向度”的转变,如图2-1所示。
图2-1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四个表现
第一,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我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动承担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发展等时期的领导职责,力争21世纪中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中国式现代化”是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的“历史进程”。
第二,由外源式转向内生式。我党基于中国国情的内生式现代化,将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身力量基点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故“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外源式转向内生式的“实践过程”。
第三,由低维度转向高维度。我党从实现全面小康到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渐进的动态发展格局,并逐步确立了多维度的目标体系。故“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低维度转向高维度的“熵变过程”。
第四,由物本思维转向人本思维。我党提出“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以此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故“中国式现代化”是由物本思维转向人本思维的“延展过程”。
三、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地级市,区域总面积15516平方公里,占全省比重为8.6% [5]。从2024年第一季度粤东地区各市GDP数据情况(如表3-1所示)可以看出,其区域经济贡献度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在GDP的名义增长率方面,揭阳和汕尾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名和第二名,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较为积极的贡献。
表3-1 2024年第一季度粤东地区各市GDP数据情况
城市 | GDP(亿元) | 名义增长率(%) | 广东省内排名 |
汕头市 | 696.12 | 0.07 | 11 |
揭阳市 | 559.73 | 9.3 | 13 |
潮州市 | 297.76 | 1.98 | 20 |
汕尾市 | 347.03 | 8.42 | 17 |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第一,在国际形势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可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二,在国内形势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粤东地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全省在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粤东地区的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形成较为扎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在自身形势方面,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由于区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益加激烈,且粤东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相对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压力较大。
(二)粤东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如图3-1所示。
图3-1 粤东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被动型”经济发展问题。粤东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受制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乡镇“联城带村”功能尚不健全,且农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如何做好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是当前的重点任务之一。此外,粤东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机制构建”与“物质文明发展、人民生活预期”之间依旧存在一定差距。故此,由于“主动发挥效能”不足,而带来“被动受力驱导”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外源式”经济发展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粤东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一定的发展,可是在“原始创新、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其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基础理论研究较弱,源头和底层要素不够清晰。因支持全面创新机制尚有欠缺,使得粤东地区的内部创新资源流动受阻,导致科技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度较低,这不利于自主创新制度的形成。故此,由于“内生创新动力”不足,而带来“外源依赖模式”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三,“低维度”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工资待遇较低、生活与科研配套较差、个人发展空间较小”等原因,粤东地区当前面临“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和“人才难引难留”的困境,已经较为严重地制约其经济发展。此外,粤东地区的融合发展水平偏低和“制度体系、市场平台、功能机构”不够健全,致使其在“商品、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跨境配置问题,且供应链体系的“自主性、安全性、高效性”须进一步提升。故此,由于“高维度基础条件”不足,而带来“低维度弱势运营”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四,“物本思维”经济发展问题。粤东地区的“民生发展”和“安全发展”仍然较弱,其中,在“民生发展”方面,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人民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安全发展”方面,食品、水资源、产业供应链等安全问题较为突显,且金融风险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发展任务艰巨。故此,由于“人本熵减思维”不足,而带来“物本熵增思维”的经济发展问题。
四、“融湾”背景下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建议
针对粤东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在“融湾”背景下,笔者对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有四个方面的建议,如图4-1所示。
图4-1 “融湾”背景下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实践向度建议
(一)经济发展转向“主动型”,解决“被动型”问题。
借助“融湾”,深化经济机制改革,均衡城乡布局,发挥资源优势。粤东地区应该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的目标,依靠“改革开放”拓宽经济新格局,从而获取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动力。通过进一步做好粤东地区的经济规划,高水平构建“融湾”平台,锻造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支点,争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示范区域。此外,粤东地区须夯实“资源配置、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基础,破解城乡失衡困局,稳健推进“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联动,提升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外经济循环的质量水平。同时,粤东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须因地制宜,将农业和制造业“做优做强”,同步联动商贸业和文旅业,打造“主动型”区域平台,培育和引进优质项目,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转向“主动型”,通过“主动发挥效能”,可以解决“被动受力驱导”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转向“内生式”,解决“外源式”问题。
依托“融湾”,以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做好基础战略服务。粤东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须构建完善的系统化思维模式,协同推进“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流程化体系建设,基于“提质培优”,实现“内生式”发展优势。此外,粤东地区须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金融赋能+人才对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利用人才政策升级,形成“英才聚集效应”,从而加速提升科技自主水平,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故而,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转向“内生式”,通过“内生创新动力”,可以解决“外源依赖模式”的问题。
(三)经济发展转向“高维度”,解决“低维度”问题。
推进“融湾”,以统筹方式协调资源,促进发展要素的均衡性。粤东地区须做好“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开源引流,有效地提升薪酬福利机制,切实解决“高素质人才引进”问题。在“留住人才”的基础上,推动粤东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往更高的维度发展,据此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综合平衡,整体推进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同时,粤东地区须夯实生态高质量发展基础,体现文化自信,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联动,为其“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力、文化聚力、精神动力”,并以此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市场平台、功能机构”的功能架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维度。因此,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转向“高维度”,通过“高维度基础条件”,可以解决“低维度弱势运营”的问题。
(四)经济发展转向“人本思维”,解决“物本思维”问题。
强化“融湾”,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创设具有粤东地区特色的资源分配机制。在“共促发展、均衡升级”的前提下,构建高质量职业发展体系,做好公共服务,增强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解决“重点群体稳定就业”问题,通过“稳就业”实现“稳幸福”。同步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民生难题,着力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发展基于“人本思维”的普惠制度。此外,粤东地区需要重点防范金融和债务相关风险,创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高标准地推进“平安粤东、法治粤东”建设,从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水平。因此,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转向“人本思维”,通过“人本熵减思维”,可以解决“物本熵增思维”的问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粤东地区以经济发展为牵引,在“融湾”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融湾”内涵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表现,分析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融湾”背景下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的建议,具体包括:第一,经济发展转向“主动型”,解决“被动型”问题;第二,经济发展转向“内生式”,解决“外源式”问题;第三,经济发展转向“高维度”,解决“低维度”问题;第四,经济发展转向“人本思维”,解决“物本思维”问题。希望藉此为粤东地区更好地实现“融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J].阅江学刊,2024(01):5-21+171.
[2] 杨立.文化生态保护视角下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探究[J].新经济,2023(03):63-71.
[3] 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02):114-124.
[4] 卓成霞.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耦合与实践进路[J].求是学刊,2023(01):22-30.
[5]印发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广东省人民政府.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6/mmpost_146570.html,2018-01-13.
作者简介
① 谢保生,生于1983年11月,男,汉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副教授、经济师、高级数据库管理工程师、高级数据分析师、高级电子商务师、高级职业经理人、PMP国际项目管理师、AACTP国际行动学习促动师,广东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广东省文化产业专家、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SJBM期刊审稿人,现为广州工商学院督导、专任教师。
② 陈义桂,生于1982年11月,男,汉族,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现为广东共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广州工商学院兼职创新创业导师。
③ 吴峥嵘,生于1982年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现为揭阳市揭东区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④ 林洁聪,生于1984年9月,男,汉族,研究方向:商业策划,知名广告策划专家,资深艺术工作者,现为汕头市凯盟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⑤ 因坦·麦祖拉,女,马来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玛拉工艺大学专任教师。
基金项目:横向课题《“融湾”背景下粤东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度研究》(项目编号:KYHX2023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