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域下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POA);课程思政;口译教学
正文
基金或课题项目:贵州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产出导向法”视域下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对外交流桥梁和中国故事讲述人的翻译人员,尤其是口译人员则肩负着极大的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兼具扎实口译基本功,正确价值观、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口译人才十分重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口译教学意义重大。
一、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口译作为翻译的主要形式,其教学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口译教学为主题的近千余篇期刊论文主要关注口译技能,口译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与国内外口译研究界一直强调口译的职业性和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倾向有关。朱巧莲指出,课程思政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价值教育,是对工具性教学模式的纠偏。因此,口译课程思政是我国口译教学的创新点,是中国对口译教学和口译人才培养的贡献。然后,2019年至今的CNKI数据显示口译课程思政主题的期刊论文却数量较少,集中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思政建设在口译教学中的意义:文秋芳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人民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朱巧莲指出,全球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以及各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和交汇容易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冲突和对立,对口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的途径:祝朝伟讨论了翻译专业思政教育的“道”与“术”。贾文键和查明建分别介绍了北外和上外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3)思政融入口译教学的方法:朱巧莲介绍了口译课堂思政的活动设计,如预测法、角色法等。郑启南探讨了口译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框架和教学模式。从上述分析看,翻译课程中的思政建设具有极大意义,受到翻译界学者们的关注。但是整体研究仍有许多不足和问题:
1)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与外语类其它课程相比,翻译学科课程中的思政讨论数量偏少。在王婷婷,赵生学基于CNKI的CSSCI 1978-2021课程思政文献综述研究中,外语教育有11篇,翻译教育只有1篇。
2) 缺乏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支撑: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大多属于经验式分享或者价值探讨。部分探讨教学设计的文章,集中强调了课程内容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而没有着重探讨如何把思政和口译学习的规律和教学体系深度融合。
3)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入的研究不足:大多数研究是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或者视角,探讨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要求下如何进行课程的教学,没有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在一门课程中如何构建,如何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鉴于此,探索贴合口译教学规律的思政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为口译教学和思政建设融合找到恰当的教学理念支撑,构建口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二、“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政内涵
“产出导向法”(简称POA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为了解决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问题, 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教学理论。POA的理论体系含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师流程三部分(文秋芳,2015) 如下图所示。
(一)POA教学理念中的思政内涵
POA教学理念中的“全人教育说”强调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课程思政本身的要求就是以品格塑造统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因此以POA指导口译教学中的思政教学的体系构建,十分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POA认为语言教育面对的是人。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
(二)POA教学假设和教学活动中的思政内涵
文秋芳指出,只要 教 师 认 同 “全人教育说”,他们即使不占 用 课 堂 时 间,也 能 通 过 下 列3种 手 段 实 现 人 文 性 目标:第一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第二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第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口译任务话题可以选择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话题。在输入材料部分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一定弘扬正能量、反映国内外社会和政治热点话题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通过对子或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也可以通过学生互相评价产出成果来提高学生客观评价他人优缺点的能力。这些都非常契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教育要达成的人文性目标。
综上可以看出POA理论体系中的教学理念提及的 “学习中心说”和“学用一体说”符合口译特点,“全人教育说”契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以驱动-促成-和评价为核心的教学流程与口译课程教学规律十分契合。无论从理念还是从教学实操来说,POA引入口译教学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三、“产出导向法”视域下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本文以“专题口译”课程为案例,基于POA理论设计教学流程,探讨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专题口译课程是翻译类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①知识目标:学生应了解并掌握各领域背景知识和语言表达。②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口译技巧综合运用能力、应对能力;了解口译行业所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译职业素养。③价值目标:厚植中国情怀、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国家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培养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流程设计中,突出体现“学习中心论”和“学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按照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核心环节设计教学流程。
(二)教学流程
1) 输出驱动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OA 将产出的“驱动”置于新单元的开头。包括3个环节,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完成交际任务和教师说明产出任务。
POA认为,教学中以产出任务作为教学起点,学生尝试性完成产出任务后,能够意识到产出任务对提高文化素养、完成学业和改进未来工作的交际价值。因此在口译课程设置相关的输出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完成相关任务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在该环节,教师交际环境场景的设计上,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具有正确价值引领的话题以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专题口译课程科技主题板块,设计的产出任务和场景是学生为参加中国科技发展大会的华为发展之路分论坛的发言嘉宾提供口译任务。该话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该话题充满兴趣和期待。
2) 输出促成
促成环节是POA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贯彻“用中学,学中用”最重要的一环。在该环节,一切课堂活动皆围绕产出任务的需要进行。促成环节主要分为内容促进和语言促成。
内容促成:内容促成侧重于背景知识的输入,鼓励学生按照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或者通过教师提供多模态学习资料建立主题相关知识架构,为完成口译产出任务奠定基础。该阶段可以通过加入正能量、有价值的输入材料,依托知识的输入,实现育人目的。在该课程中学生根据设计的产出任务查询了有关华为发展,华为如何自主创新和突破封锁等信息。
语言促成:有效的产出效果依托于有效的语言输入。在该话题的语言促成环节,教师通过阅读和听辨等任务,让学生累积相关术语和表达,掌握介绍华为技术突破的相关术语和讲述华为奋发图强突破封锁故事的语言表达。
通过内容和语言的促成, 学生一方面为完成产出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情怀,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口译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目标的同步达成。
3)完成产出任务并进行多元评价
在促成环节后,组成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并通过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产出进行反馈。该部分将通过口译项目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反方式进行。模拟场景为中国科技发展大会之华为发展分论坛,学生分为三个组:发言嘉宾组、译员组和观众组(评价组)。具体图下表所示: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通过录像和重点记录等方式,把握学生的产出过程。 在模拟结束后,观众组学生和老师对嘉宾组和口译组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课后,观众组填写并上传反馈表,口译组和嘉宾组可以通过评价表和录像再次了解自己的表现,并撰写分析报告,获得延时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达成POA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做到全方位的有效反馈,这样不仅符合口译教学的规律,充分保证教学效果,也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目的和效果。
综合以上,口译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起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路径,解决口译课程思政中如何结合口译学科特点和口译教学规律,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同频振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翻译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以技能为导向的传统口译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时代对口译人才的要求,课程思政的融入才能符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口译人才。本论文致力于探寻技能性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式,以所授专题口译的教学改革为案例,引入“产出导向法”,为口译教学和思政建设融合找到恰当的教学理念支撑,探索并构建了口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1]贾文键.发挥翻译专业特色,谋划翻译课程思政——翻译本硕专业课程思政的北外实践[J].中国翻译,2021(5):65-69.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547-558.
[3]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践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2):4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