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竞争力视觉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路径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朱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聚焦点。本文从课程体系、教材、师资队伍结构、政校企实践平台,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的路径,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业能力;专创融合;路径研究

正文


1 “专创融合重要意义

1.1培养创新人才,提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足,就业竞争力逐渐呈现弱化。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新时期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瓶颈的突破口“专创”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优化,既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的培养根基,又优化了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弥补了专业教育培养的局限性,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2提高竞争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158人,同比增加82万人,其中专科生达到470万,为历年最高。智联招聘《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显示,应届生选择去向考虑的因素中,就业压力占比最高,为74.6%,同比高出27%。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高校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融合“专创”教育拓宽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2 “专创融合”的制约因素

2.1重视度不高,“双创”课程设置比重不足

“双创”教育重视度不高,人才创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实质性,课时占比率较低,未能贯通融合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培养,相应的教学资源有限,未能实现从单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创业全能型人才转化,极大地限制了“专创融合”的有效

2.2缺乏系统性,优质教材匮乏

教材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密不可分“双创”教材建设是 “双创”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循序渐进、规划分类的系统性优质教材仍然匮乏,未能协调推进教材系统和共享机制建设,缺乏匹配的信息化 “双创”教学资源、教辅资源、实训资料和项目案例,不利于贯穿学生 “双创”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新时代下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3比例偏低,“双师”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专职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比例偏低, “双师”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专职和企业兼职导师占比不同,授课效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也就有所不同部分院校由于“双创”导师数量不足,转而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实践经验不足,“双创”教育意识不强,缺乏“双创”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有效地开展“双创”教学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活动。

2.4 缺乏联动平台建设,创业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联动实践平台主要是学校和政府以及企业搭建的实践实训基地,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支持。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企业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大,学生缺乏多层次联动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来源渠道和资金不足,导致“双创”体系没有稳定的保障,最终流于形式。

3“专创”融合的路径

“专创”融合应以专业教育主体、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坚持专业创新技术创业循序渐进原则,以专业教育为根基, 双创”教育为重要补充,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落足“经世致用”人才培养思想,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加强学生专业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1“专创”融合的原则

3.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人才观融合的原则

“专创”融合是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产生专业价值 “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或创业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思维深度融入专业知识设置中,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创造力,促使 “专创 ”教育协调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1.2 拓宽视野,构建“跨界”融合的原则

单一专业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改变原“单一”专业人才的设计理念,拓宽视野,根据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采用灵活的“ 主专业(行业)+辅专业(行业)+双创”,融合“跨界”人才培养思维,突破原有行业界限,构建“跨界”视角,寻求多维度、多取向的发展为学生就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3.2 建立“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融合贯通应结合具体的专业发展走向,多维度多层次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双创”课程的开展形式应多元化,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和考核中,通过教学项目、实践实训、第二课堂等形式将专业教育中涉及的“双创”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的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3.3校企合作建设新形态多样化的教材

高质量教材建设是 “专创”融合的关键。鼓励、支持教师深入市场和企业调研,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关注企业用人标准联手企业开发新形态多样化的系列“双创”教材,包括丰富的纸质教材数字教材以及案例数据库等,同时配套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微课、视频、动画、题库、案例以及网站等用高质量的新颖教材和资源去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3.4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专创”融合能力 

提高企业兼职导师的比例,提教师“专创”融合的能力。一建立起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机制,选派优秀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创”实践能力;二是,提高企业兼职导师的比例,聘请优秀的企业人士,邀请企业专家和成功的创业人士传授创业知识与经验。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专创”融合的能力。 

3.5搭建校政企实践平台,健全学生实践体系

校政企搭建实践合作平台,紧密开展产学研合作,健全学生实践体系一方面,建立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开展“双创”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倡导“双创”文化,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双创”素养。另一方面,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双创”实践实训基地,邀请政府、行业和企业专家学者指导,推动“双创”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全链条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促进产学研,将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通过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就业竞争能力。

3.6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保障机制

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一是政府继续推行落实企业减税降费、优先审批扶持项目等相关政策,建立精准对接支持机制,实现互惠、可持续合作机制;二是出台落实大学“双创”的相关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解决创业融资问题;三是完善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推广和应用;四是完善“专创”教育改革下师生的奖励制度,规定 “双创”教育的实践项目与相关专业课程置换学分等政策,允许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保留学籍进行创业。

4结束语

深度融合 “专创”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立融合,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深化职教改革,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运用、专业创新、团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海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Hnjm2023-171)

参考文献:

[1] 贺峻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9.06.08;

[2] 张亚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产业创新研究》,2021.08.15;

[3] 曾军卫,常灿,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探索[J],《广东经济》,2023.07.25;

[5] 刘巨钦,贺峻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01.20。

姓名:朱琳出生:1970.12.15性别:女 汉族 籍贯:广西省柳州市 学历:硕士

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