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银饰品标识规范、纯度和有害元素检测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电商平台、银饰品、标识规范、纯度检测、有害元素
正文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白银生产国和消费国,2022年国内银饰银器市场规模约为65亿元,在全球银饰消费量排第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充分融入各个行业。2022年银饰线上市场份额达30%左右,并仍在提高[1]。
但近年来电商平台上银饰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选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对电商平台销售的银饰品进行标识规范、纯度和有害元素的检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2]。
1.样本选取:从三家不同的正规电商平台购买6件银饰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编号AG-1-1、AG-1-2、AG-2-1、AG-2-2、AG-3-1、AG-3-2。
2.标识规范分析:对销售页面的关键词描述、产品详情页的金属材质、证书配备规范性、警示和注意事项提醒、首饰印记等5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评估其规范程度。
3.纯度含量检测: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6件银饰品12个位置中的镍、铜、锌、银4种元素进行元素含量检测,分析其与商品销售页面描述及产品详情页金属材质的符合程度,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6件首饰检测点汇总 图2 部分检测点的检测结果
4. 有害元素镍的检测:按照GB/T 19719-2005《首饰 镍释放量的测定 光谱法中的规定》[3],截取儿童手镯一部分,将其浸泡在人工汗液中一周,之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镍(Ni)的释放量,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1.标识规范情况分析:
银饰品是指以银元素为主要成分的银及其合金制成的首饰,主要包括项链、戒指、耳环、耳钉、手镯和手链等产品。为满足不同佩戴需求,银饰品在制作时,会或多或少地掺入铜(Cu)、镍(Ni)、砷(As)等杂质元素来改善性质。GB11887-2012规定,银饰品标签上应该写明饰品银材料的中文名称,标记银成分含量时,采用纯度与银、Ag或S的组合,例如银925、Ag925、S925[4]。银首饰不显眼位置还要印有厂家代号、材料、纯度及镶钻首饰主钻石的质量。
6件首饰在商品销售页面关键词或图片标识中明确显示为925银或足银首饰,但详情页面内无符合规范的首饰名称。AG-2-1、AG-2-2和AG-3-1,3件首饰在商品详情页按照GB11887-2012要求写明首饰的金属材质为925银,另外三件首饰不再写银饰品,AG-1-1写做合金/镀银/镀金,AG-1-2、和AG-3-2写作其他,即后3件饰品的销售页面与产品详情页金属材质不一致,存在欺骗消费者嫌疑。
6件首饰仅AG-1-2配备了检测证书,证书上印有CMA、CNAS和CAL认证符号,但检测员签名不是手写体,证书上写的网址和二维码无效,说明证书并不是规范证书,不能作为产品的质量保证。对于可能存在的过敏风险仅1件首饰在商品详情页进行了介绍,但不明显;对于银饰的保养,4件首饰配发了擦银布,但并无使用方法说明。5件首饰上印有标准印记,1件首饰无印记。
2.纯度含量检测结果:
银饰品除了主要元素银,还可含有多种杂质元素。对于这些成分的种类及含量GB11887-2012也做出了规范和要求:银饰品内银含量不能低于800‰,否则不是银饰品。银的纯度以测得的最低值表示,不能有负公差。原则上贵金属首饰的配件含量应与主体相同,但考虑到不同首饰对强度和弹性的不同需求,具体到足银千足银首饰,其配件其内银含量应不低于925‰[5]。
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测试发现,6件银首饰的主要成分都是铜,不应称为银饰品,应改称为合金饰品。
3.有害元素检测结果:
为改善首饰性质方便佩戴,贵金属首饰常会掺加一些杂质元素,其中有些元素若含量超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危害,这些元素称为首饰中的有害元素,主要包括镍、砷、镉、铬、铅、汞、锑、 钡、硒等。首饰中这些元素的总含量或者溶出量都应该符合GB28480—2012中的规定。此次实验仅对首饰中镍(Ni)元素的溶出量进行了检测。因为镍元素是非常常见的致敏性元素,平均每十个人可能就有两个人对对镍(Ni)过敏。银首饰在接触人体的时候,过多的镍离子可以通过毛孔和皮脂腺扩散至皮肤内部,稻城皮肤过敏发炎,出现皮炎或湿疹。如长期佩戴镍(Ni)含量超标的饰品,皮肤中的细胞容易发生恶性病变,严重者可能导致哮喘,全身荨麻疹和皮肤癌等恶性疾病[6]。
GB28480-2012规定,用于耳朵或人体的任何其他部位穿孔,在穿孔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的制品,其镍释放量应小于0.2μg/(cm2·week)。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的制品如:耳环、项链、手镯、手链、脚链、戒指、手表表壳、表链、表扣、按扣、搭扣、铆钉、拉链等镍释放量应小于0.5μg/(cm2·week)。对于有镀层首饰,其镀层应保证与皮肤长期接触部分在正常使用的两年内,镍释放量小0.5μg/(cm2·week)[5]。经过人工汗液浸泡及光谱检测计算得到,儿童手镯内有害元素镍(Ni)的释放量为0.25μg/(cm2·week)符合国标中的最大限量规定。
另外,通过与商家客服线上沟通,了解到店铺客服专业性有待提高。询问饰品材质,6家客服都说自家产品是银首饰;询问确具体银含量是多少时,AG-2-1、AG-2-2、AG-3-1三家客服说是925银,与产品详情页金属材质一致。AG-1-1说自家产品内部是银,外部有镀层,与实际情况相反;AG-1-2、AG-3-2回复自家首饰是纯银的;询问佩戴是否会过敏,5家客服有的回复不会,AG-2-1回复看个人体质,较为敷衍,未提及过敏原因。询问首饰上是否有印记,AG-1-1、AG-2-2、AG-3-1、AG-3-1客服回复有,AG-1-2与AG-2-1客服回复不一定,因为进货批次不同,部分常见有印记,部门没有印记。
本次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电商平台上的银饰品仍存在命名标识不规范情况,产品销售页的925银、足银等关键词易被不法商家滥用,误导消费者以为整件饰品都是925银或足银。产品详情页的首饰金属材质是消费者维权的根据,但很多首饰的材质与销售页面关键词明显不一致,消费者易忽略查看最终造成后期维权困难。平台将合金、镀银和镀金首饰划为一类给了不法商家用合金冒充银首饰的机会。银首饰销售未配备合格的检测证书,消费者无法明确首饰真实材质。对于佩戴注意事项和保养使用方法,大部分商家未做到详细且明确的告知,服务细节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提升。
电商平台对于银饰品的认定以商家自我申报为主,不顾首饰实际成分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缺乏监督管理。925银、足银或千足银等均为贵金属首饰的专业名词,代表着首饰的成分含量,平台不做限制允许任何首饰作为搜索关键词使用,存在很大隐患。应该以正规检测证书为基础,规范关键词的使用。对于首饰 6件饰品内银含量均未超过800‰,不应称其为银饰品。商品销售页面及产品详情页的首饰金属材质的925银或足银、等字样与实际产品完全不符;
此次仅对手镯进行了镍元素释放量检测,虽未超标但不能代表全部样品。有害元素超标问题不仅不符合规范,更对消费者健康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平台应重视对该问题的监督。
通过与线上客服沟通,了解到商家客服对自家产品情况了解较为清楚,但对相关规定不甚了解,应加强标准与规范的宣传和培训。
1. 电商平台监管措施
规范银首饰销售页的命名,对于贵金属首饰要按照国标写清纯度、材料、宝石名称和首饰品种。首饰金属材质分类应该按照国标,分为800银、925银、990银(足银)四类。镀银首饰不可与合金首饰划分为一类,应独立一类或写为合金首饰(镀银)。售卖银首饰或其它贵金属首饰必须佩戴正规检测证书,商家在录入商品信息时应将证书编号也录入平台,平台可追踪查验证书的规范性。对于银饰品的佩戴方法和注意事项,商家应在页面中明确标注。
925银、足银或千足银等银首饰的专业名词只允许有检测证书认可的银首饰作为搜索关键词使用,可有效避免消费者被关键词误导受骗;首饰的金属材质种类应与检测证书结论及销售页面首饰命名一致,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出现。
对于银首饰中有害元素的含量,产品详情页应明确标注且写清国标范围,强化消费者对于此方面的认知与重视,同时也为消费者后期维权提供依据。
2. 消费者购买建议
普通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银首饰时,为确保购买到的是正品,可以优先在线下有实体店的老牌银饰店内购买;仔细查看销售页面与产品详情页的金属材质是否一致;要求店家展示首饰的检测证书,并登录检测站官网验证证书真伪;重视平台上的买家评价和问答,多角度了解产品和店铺情况;收到首饰后认真检查银饰上是否印有S925、Ag925、S990、Ag990等表明金属材质和含量的标识,若未找到相关标识要立刻联系平台进行退货或维权;此外,如果消费者对银首饰的真伪仍有疑虑,可以寻求专业鉴定机构的帮助。
3. 珠宝玉石行业协会监管建议
网络销售情况复杂,但并不是法外之地,珠宝玉石检测行业协会要加强电商平台上珠宝首饰销售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也可制作贵金属首饰真假辨识科普讲座或课程通过平台的直播或录播功能,播放给想要购买贵金属首饰的消费者。另外,很多销售银首饰的商家从厂家批发货物后直接进行售卖,自己对货品标识规范、纯度和有害元素的了解也不清楚,所以行业协会也要重视对商家进行标准宣传,可以联合平台制定商家学习任务,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标准学习的商家作出相应惩罚。
本文通过对电商平台销售的银饰品进行标识规范、纯度和有害元素的检测分析,揭示了银饰品在销售引流关键词使用上很不规范,易误导消费者;金属材质与首饰描述关键词的一致性未受到管理与限制,不利于消费者维权;检测证书不合规范且配备不全,无法给消费者提供产品保障;对于过敏风险,大部分商家未做到强调与提醒,消费者不明晰注意事项;对于银首饰的穿戴使用,配套服务不够周全,消费者不了解银饰品佩戴技巧;上架银首饰未受到严格审查,银含量不符合国标;首饰内镍元素含量符合国标,但在页面上无任何显示,消费者缺乏对有害元素的认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电商平台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电商平台与行业协会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销售的银饰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银饰品时也应提高警惕,仔细查看产品描述、证书等信息。
此次有害元素检测仅对镍元素进行了分析,未能检测其它种类有害元素,且检测样本数量不够大,未来可进一步全面研究银饰品中有害元素的存在情况,助力电商平台银饰品的质量监管机制建立,以促进电商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拿利 柳毅 付尧 张晓敏 王一非 韩怡.2022中国银饰银器产业白皮书[J].中国宝玉石,2023,71-91.
[2]任震宇.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 2023年10大投诉热点[N].中国消费者报,2024-02-02,3.
[3]GB/T 19719-2005首饰 镍释放量的测定 光谱法[S].
[4]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规定及命名方法[S].
[5]GB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S].
[6]喻慧姣.仿真饰品中有害元素风险监测分析[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1,6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