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衔接 探索习惯养成——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兰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昌实验幼儿园 ,山东威海264400)

摘要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全面推动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深入观察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发现,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欠缺。因此,必须探索并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效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结合身心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自主服务意识。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正文


众所周知,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节点,象征着孩子从自由自在的幼儿时期,迈向更加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渡阶段,激发并强化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不仅关乎幼儿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还可以塑造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实践高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帮助他们平稳跨越到小学教育阶段。

一、影响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教师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担当着知识传递和行为引导的双重角色,他们的一举一动、及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在当前的幼小衔接教学环节中,不少教师仍然受到陈旧教育理念的限制,偏重于小学知识的提前讲解,忽略对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做法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还会因不遵循幼儿自然成长规律引发负面效应。尽管近年来有教师开始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执行时仍面临许多挑战。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没有融入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元素,也没有充分结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和生活经验,导致幼儿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度不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同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往往使用单一且僵化的评判标准,没有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这也会制约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进步。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幼儿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和幼儿成长规律相符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增强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而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要运用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全面认可幼儿的付出和成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推动他们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家长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初始港湾,也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家长的教育理念和采取的教育手段具有重要影响。但从我国当前的幼儿家庭教育状况来看,众多家庭都怀揣着对孩子未来出类拔萃的期望,但这种期望往往会随着偏颇的教育观。受这种观念影响,家长常常过度保护和关心幼儿,甚至出现溺爱现象。这种做法实则在无形中限制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应有的自我实践和成长的机会。因此,幼儿错过了培养自我照顾能力的黄金时期,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家长,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我服务能力,这不仅会阻碍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更从长远角度看,对他们的幼小过渡和今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扭转该局面,家长急需反思并调整自身的家庭教育策略,要先转变过度溺爱的做法,赋予幼儿适度的自主权,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通过让他们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任务锻炼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另外,家长还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只是追求学业成就,更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责任心等综合素养,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幼儿主体

在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确保与当下教育趋势同步。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教师应该秉持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注重促进幼儿全方位的素质发展。对此,运用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引导家长放弃陈旧、不当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在实施家园共同教育的模式下,教师要保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确保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路径上的统一,由于部分家长会误解孩子活泼的性格,将其简单归结为孩子的天性,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理解,孩子的教育要从幼年时期开始,且活泼的性格不应成为放任教育的理由。为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师可设计如,“家长学堂”等互动活动,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和讲解,让家长领会科学育儿的价值。当然,教师还要利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如,游戏、饮水、用餐等,作为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平台。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小服务明星”的激励制度,让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为具体展示该理念,教师创设“美食小天地”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分别扮演厨师、服务生、食客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服务他人,还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要想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教师还要设计特定的教育游戏,如,开展“小小生活家”活动,其中包含为玩具娃娃更衣、整理等实际操作环节。这种模拟真实生活的游戏情境,有助于幼儿锻炼动作技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更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教学要求

幼儿自我服务意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特别是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避免急于求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学过程。在培养幼儿独立穿衣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讲解幼儿如何独立系扣子入手

例如,幼儿从午睡中醒来或即将离园时,教师轻声提醒他们,请自己把扣子扣整齐通过这样的提示,让他们逐渐形成自主扣扣子的习惯如果遇到幼儿在系扣子时感到困惑,教师立即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详细的演示讲解扣扣子的正确方法,并鼓励他们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直到他们熟练掌握这项技能。一旦幼儿能熟练地系好扣子,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更复杂的穿衣技巧,例如,系鞋带、打围巾、戴帽子及完整地穿脱衣物等。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有创意的互动活动,如时尚小达人”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这些技能。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幼儿不仅能系统地掌握独立穿衣的各项技能,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增强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

(三)幼儿差异,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由于幼儿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经历,他们在认知和行为能力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因此,如果教师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将很难适应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不仅会阻碍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提升,还会对幼儿的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为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的特性和不足,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引导。对于那些在家长过度保护下成长、自我服务能力欠缺的幼儿,教师积极家长建立沟通桥梁,指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为幼儿设置合理的自理任务。

例如,可以鼓励幼儿从简单的床铺整理、玩具归类开始,逐渐学会承担个人生活责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感。针对因遗传或成长环境导致的动作协调能力不足的幼儿来说,教师设计专门的训练计划改善状况从基础的动手操作活动开始,比如搭积木,之后再逐渐提升难度,融入更复杂的任务,如分餐等。通过渐进式的训练方法帮助幼儿逐渐掌握生活技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发展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言传身教,无形中在幼儿心中播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种子。因此,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能力时,充分认识到自身言行的示范效应,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通过身体力行,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引导他们走向成熟自立。

例如,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通过交流,与幼儿建立紧密信赖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成长过程能根据幼儿各自的特性和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有效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只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担当起幼儿成长路上的指引者通过与幼儿共同参与各类活动,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如整理教学用具、主动帮助他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他们模仿和学习的热情,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我服务的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还要采用正面的激励和赞扬,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手段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日后自我服务意识能力发展提供支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为有效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独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确保“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能真正实施。当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对此,要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在幼儿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也将有助于他们独立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淑琴.聚焦幼小衔接 探索习惯养成——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3):180-182.

[2] 王列云,武娟芬.聚焦幼小衔接 探索习惯养成——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0,(08):16-17.

[3] 孙苗苗.做好幼小衔接,聚焦习惯养成——幼儿园幼小衔接措施探究[J].环球慈善,2023,(01):0124-0126.

[4] 何静.幼小衔接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0,(02):202-2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