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小学;思政教育;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引言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当前中小学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在思政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前提。
一、中小学思政教育中融合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
目前,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的挑战下,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学生思政教育要立足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1],密切联系各民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根”和“魂”。学生是国家的明天,所以,在中小学中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不仅可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继承,还可以为祖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储备人才。但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和学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不足,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革新,在课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入较少,导致中小学学生没有较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接触条件。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加强中小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利于维护民族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在我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问题
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如移动电话、电脑等,在互联网上阅览资料。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国外某些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国家统一的言论,易造成学生观念的扭曲。中小学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增强学生对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让广大学生了解到,全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都肩负着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使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概念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学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拓宽中小学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加强中小学师资建设入手。中小学应以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水平为重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加大师资建设培养力度,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欣赏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介绍我国历史文化精神,从而培养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师资培养体系[2]。若中小学思政教师长时间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生存空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中小学应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扩大覆盖面,增强素质。实行中小学思政教师专职聘任制度,聘请优秀的思政教师进行定期授课,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并确定中小学思政教师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质培训制度,增强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中小学应构建一套完善的思政教师生涯发展机制,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中小学可以定期举办思政知识竞赛等形式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活动,交流沟通,还可以对优秀的思政教师进行表彰,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并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将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亮点,打造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黄金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的课堂活动取向提倡在学校生活各个方面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学校生活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政教育思想。中小学的课堂活动应紧密围绕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创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教学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相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特点,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如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互动体验项目,如虚拟现实(VR)体验、文物修复模拟等,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小学思政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方式,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思政教育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及时评价
在思政课堂上,选取趣味盎然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对体验式活动进行再设计,或者制作相应的视听资料,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以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第一通过分组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中发生的趣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民族团结的录像,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沟通,使学生懂得各民族要想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但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迹,提高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课堂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展开讨论等形式来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具备辨证的思考能力,并能发掘出课程的深层含义。教师还可以播放时政热点新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因此,在对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特征,思政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要将课程安排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3]。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积极完善评价体系,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提升中小学思政教育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的科学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遇到的特定问题,将不同的评价模式应用到各个学习各个阶段,从而增强评价的关联性和科学性。
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在课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要求学校教师要积极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大师资建设培养力度,使教师教学更加科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对学生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强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式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71-77.
[2]易于.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9):227-229.
[3]何虎生,张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4):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