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替代趋势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趋势;人才培养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知识表示和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推理和自主学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例如,银行柜员利用人脸识别系统来验证客户身份;医院通过电子病历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智能手机能够自动识别并生成快递单号……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引发的劳动就业变化趋势,分析当前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面向未来的劳动力培养策略,以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人工智能对传统就业形态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替代趋势;第三部分讨论面向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历史回顾
工业革命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人类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主体由劳动者为主转变为劳动者与人工智能协作。传统劳动力逐渐被机器人所取代,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结构和就业形态的重大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等国家陆续推出了一些列旨在改善就业问题的政策。但是,由于产业转型速度过快,政策调整不及时,使得大部分人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出现了大量失业现象。在这种背景之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出台,明确规定成员国要保障工人最低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消除性别歧视,并通过制定国家计划来推动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在欧盟层面,还提出了“非歧视条款”,要求消除对妇女就业的歧视。为了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培训补贴、创业扶持等措施。随着《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的签订,欧盟各国颁布了一系列就业保护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行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培训计划、提供失业救济金等。
二、人工智能就业替代的未来趋势
与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一样,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向各个行业渗透,从不同侧面对就业市场产生影响。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2018年至2023 年期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以4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预计到2023年达到67亿美元左右。
人工智能具有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和自主执行功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主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并有效完成各种任务。它通过模拟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机制和行为模式来进行学习和推理,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实现自动识别、分类、预测和优化。具体而言:一是在工业生产领域,机器人已经取代了大部分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二是在生活服务领域,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在金融投资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投顾系统和量化交易软件能够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四是在交通运输领域,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五是在医疗健康领域,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六是在军事侦察、国防安全等领域,军用无人机和无人战车已经开始投入实战。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的领域,使得更多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所替代。
三、应对新技术革命冲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价值创造过程和资源配置方式,并引发广泛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是对那些高技能、高收入人群构成了较大冲击,可能会导致失业风险增大。因此,要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培育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既包括掌握传统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也包括具备新能力、新素养的新型劳动者。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支撑,也需要一批具有敏锐洞察力、前瞻判断力和决断力的管理人才、企业家群体。为此,亟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面对新形势,应该从国家层面统筹谋划,推动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体系,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提升其应对人工智能冲击的能力。同时,应当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共同打造面向公众的学习平台,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生态圈。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学习通道,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赋能功能,帮助社会成员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职场变化,主动转型升级,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思维方法,实现更好地发展。
四、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人工智能也随之兴起。在经历了1986年IBM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后,人们开始关注起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涉及智能硬件、机器人、无人驾驶、医疗健康等众多领域。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诸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一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农作物的智能监测与管理,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在金融行业,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交通运输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车辆自动驾驶、智能调度,从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二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社会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辅助政府决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例如,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远程诊断、手术规划,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在娱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多新颖有趣的游戏和应用程序,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促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商业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五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交互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在就业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导致部分岗位逐渐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一方面,许多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正在被机器所取代,如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操作、快递分拣等;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需要高技能和创新性的工作也受到了威胁,如编程、设计、创意等。此外,一些新兴领域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出台政策,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引导就业市场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五、政策建议与启示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在这些国家的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帮助社会公众客观认识技术变革给就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提高全社会对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作用,共同推动劳动者向高技能人才转型升级,构建更加合理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结语
人工智能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将导致人类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低技能劳动者面临较大的就业冲击。面对这一挑战,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持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巍. 人工智能就业创新效应补偿了替代效应吗? [J]. 企业经济, 2021, 40 (07): 137-145. DOI:10.13529/j.
[2]张雨慧.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替代压力的多视角干预路径研究 [J]. 投资与创业, 2021, 32 (03): 151-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