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协同性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村庄规划;协同性
正文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统筹好村庄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发展,因而村庄需要协同好多元化主体的关系。村庄规划的实施、管理、使用既有村民,也有政府、社会投资方、各类人才等多元化主体。为做好多元化主体的协同性,需从不同主体的责任和需求入手,村庄规划才达到“能用、管用、好用”的效果
1村庄规划定位研究
村庄规划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空间区域规划,规划的目标区域较多,不只是包含了农田、山林等区域的划分,同时还有山、水、湖等地区的划分,因此需要区分更为多样化的区域。有关部门开展乡村规划,能够加快乡村发展速度,使得我国整体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农村规划期间,相关部门应做到眼光长远,具有统筹规划的基本理念,强调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建设,保证所有规划工作的科学性。规划设计期间,需要运用整体规划方式,重点开展乡村生态保护、乡村建设以及旅游规划。相关部门推动农村发展前,应重视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保护农村的特殊价值,追求回归自然,致力于开发村庄规划的特殊价值。如此,方可在避免农村发展过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创建更加富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村庄规划中,首先要综合考虑村庄的发展,将土地利用与保护目标相结合,对土地资源、环境、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再对现有的村庄和相关的规划进行评估、解读,并征求村民的意见。其次,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对生态红线划定的草原、湖泊、森林等生态空间进行保护,严格划定基本农田控制线,保护耕地,协调渔区、农林等各种农业发展空间,为农业园区、设施农业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推动农业升级。同时,要协调各行业的发展空间,确定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产业振兴;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对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以达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协同性
3.1发挥村民主体地位
村庄是村民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村民既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又是村庄的使用者,村庄规划的质量涉及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最有发言权。因此村庄规划要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倾听村民声音、尊重村民意愿、加强村民知情权、提高村民参与权。(1)树立主人翁意识。坚持以村民意愿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和引导措施,充分建立村民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村民主动性,把村庄建设当成自身责任与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村庄规划、村庄建设中。(2)搭建联动平台。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方特色、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设立政府、村民、企业、各类人才等多方主体的协商机制,并积极采取“宣讲+网络”的宣传手段,既有效地传达村庄规划意愿,又可收集到各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3)多种参与方式。调研阶段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加强驻村调查力度,采用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网络征询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村民意愿与诉求;把规划中纲领性和引导性内容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部分,引导村民开展生产生活。
3.2发挥政府领导地位
村庄规划工作机制为由政府领导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村民参与、专业力量支撑。(1)明确定位责任,协调多方关系。村庄规划为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明确好政府各部门、村庄、企业各自的责任和收益定位,认清自身条件、找准方向、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招商引资,发挥好政府的引领作用,协调好部门内部之间的职能分工,积极带动企业的发展,指导村庄的发展方向。(2)加强各方主体联动性,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对接和落实各层级规划管控要求,通过动态更新、动态维护、规划修编、规划协调等方式,明确各类动态调整适用范围及维护程序,加强相关规划数据、各方主体之间的联动性,有效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
3.3科学发展村庄产业
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制下,政府必须对村庄作出合理评价,认真分析村庄发展的合理程度,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并推进三大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不同村庄资源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这也是政府规划村庄、产业布局与发展的关键战略思想。同时建设乡村产业还可以根据农村发展状况,重点围绕第一大产业项目加以建设,把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发展项目作为第一目标,发挥富有文化特点村落的发展特色,并结合二、三产的共同发展,进行全链条化的深度融合。这就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并促进了村庄的进一步建设。资源开发是根本,在实施村庄规划中,应考虑其综合能力,统筹和发展乡村生产,土地开发达到最佳,做好环境保护,这不但可以带动乡村的长久开发,还可以改善农户的生计。
3.4建构健全的土地审批标准
土地的使用需要经过相关单位的审批,为了保障土地的合理使用,需要完善土地审批制度,根据统一的审批标准进行土地的审批,这样不会引发村民的不满,能够提高对土地的使用把控。土地的审批标准可以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进行确立:其一,从绿色发展理念的角度上来说,村庄内所有的土地应用都应该符合可持续利用理念,拒绝所有具有破坏性质的土地利用情况,让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环境的理念下开展。其二,在进行村庄居住用地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着适度、宜居的准则,根据人口的数量和需求规划宅基地的分配,建设相应的面积规划标准,避免引发村民的不满,严禁出现农业用地用于宅基地建设的情况。其三,对丧葬用地情况进行把控,避免出现丧葬用地还在挪用农业用地的情况,政府应该对民意进行了解,共同商定丧葬用地的规划范围,控制村民进行随意丧葬的情况。其四,村庄中的可用地较多,有不少工业企业都会将厂房建设在村庄中,作为相关管理单位,应该对工业企业用地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批,审批的内容包括工业企业的生产内容、废物处理能力,避免对土地造成破坏,影响村庄的规划方案落实。
3.5多元化引入资金
随着村庄建设资金需求日益增多,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投资模式、优化投资结构,推动财政、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1)创建多方合作模式。强化政府、金融、社会投资合作机制,发挥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优化惠农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加强社会资本对农村投资的指引,探索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人居环境建设、物流仓储、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提出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依法依规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紧密合作,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热情。(2)设立合作共赢机制。树立企业责任意识,鼓励村民和集体经济以股份合作、租赁、劳动等方式参股,采用“村民(村委)+合作社+企业”“多方入股+保底收益+分红”等经营模式,与村民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关系。(3)打造投资信息合作平台。通过完善农业农村规划体系平台、构建农业产业投资平台、推进产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等社会资本投资合作平台,为社会资本投资提供发展依据、信息共享等服务,以达到风险可控、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的效果,实现政府、农民与企业的多方共赢,以带动乡村的发展。
3.6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的完善人才奖励机制、优化工作环境、提升人才综合能力,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完善人才引入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引入机制和方向、简化人才引进流程,拓宽渠道引入“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用型人才;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实行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丰富经验、技术强的外流人才返乡创业,解决本地人才外流问题。(2)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制定人才奖励政策,从工作环境、后勤保障、晋升空间等方面对不同类型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技术培训等平台,探索出企业、高校、技术人才等多方合作模式,进行人员知识储备、技术人员培养、农业技术培训,努力培育“进得来”“能成长”“敢担当”的实用型人才。
结束语
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需发挥村庄规划的引领作用,通盘考虑国土空间优化、资源保障,全域全要素的编制村庄规划。本文提出了合理合法以发挥村民为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领导地位、多元化引入资金、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等不同主体内外部之间的协同性提出建议,实现多方效益的最大化,发展和美乡村。
参考文献:
[1]朱静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的探讨[J].房地产世界,2020,(19):38-39.
[2]田晓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发展潜力评估及村庄分级分类规划引导探讨——以广西靖西为例[J].中外建筑,2020,(07):93-96.
[3]贾翠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J].华北自然资源,2020,(03):105-106.
[4]张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转型变革研究——以水环境治理为锲入点[J].住宅产业,2020,(05):62-65.
[5]李蕾.基于国土空间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思考——以金华市金东区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20,(01):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