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方法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原飞

天津市河北区水产前街28号

摘要

为了保证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施工单位负责人应提高对安全施工的重视。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全面管理。另外,施工方需要结合施工环境和现场施工条件,运用多元化管理策略,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防范;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积极落实勘察工作,对现场施工环境进行勘测,判断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一旦出现不足,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实现监测管理现代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模式,提高员工积极性。


关键词

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方法

正文


引言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施工技术作为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施工过程,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地基基础的作用和问题,还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壤分析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在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保证加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1地基基础工程概述

地基工程是建筑施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后续施工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当前地基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天然型和人工型。天然型地基对环境要求较高,一般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施工作业,而对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则应通过人工、机械操作形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人工型地基处理形式能够减少岩层中的含水量,避免由于含水过多导致的土层松软,进而影响地基质量。当前随着建筑工艺的创新以及建筑工程技术的完备,机械化在地基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松软的土层更加凝实。人工技术的应用能够改进地基结构,增加地基承载量。提高负重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势地貌呈现多样化。丘陵、平原以及高原地势分布在我国的不同方位。在施工中,需要依据当地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技术,保障后续施工稳定性。在地基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程中能力置于建筑首位。如果地基条件不能满足施工条件,那么影响建筑的使用年限,同时地基遭受物理损害几率较大,地基结构遭到破坏会影响建筑整体使用质量。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对施工条件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总体评估,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掌握当地常见地质灾害,作出防范预案,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之,地基基础工程作为房屋建设的基础,能够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要点

2.1地基基础勘察

在开展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深入到实地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勘察和了解,然后根据所得数据资料,对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使之能够满足住宅建筑结构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实践中,可以组建专门的施工现场勘察队伍,并围绕制定的明确勘察任务,引导工作人员科学有序地执行。现场勘察重点要放在施工现场地质情况、水文条件等上面,并注意采用科学的设备和技术,得到更为真实准确的信息。最后根据住宅建筑提出要求和掌握区域地质特征,对地基开挖深度、基坑支护、承载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为后续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作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2.2选择基础类型

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使用的地基基础类型有很多。比如筏形基础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施工原理是先在筏板顶部浇筑钢筋混凝土承台,再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按照设置桩位逐节沉入地下,使之形成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条形基础结构是基础长度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布置在一条轴线上且与两条以上轴线相交,有时也与独立基础相互连接。在进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对住宅建筑的各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根据现场勘察所得结果,选择合适的基础结构形式进行运用,促使其应用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另外,在确定好地基基础的类型后,还要从住宅建筑工程结构与基础构造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有效利用前期勘察获得的地质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运用多种计算方法核算地基土层压力,涉及的地基沉降、倾斜等情况也要加强监测,以获得更为精准的地基基础结构数据信息,为后续作业保驾护航。

2.3进行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是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第一个技术环节,实际作业也存在诸多开挖技术要点,若作业过程出现不够科学规范的情况,也就无法保障土方开挖的质量。实际作业之前要对前期勘察获得的施工现场资料进行了解,在摸清工程场地情况之后,利用布设的临时控制点放样定出开挖边线和开挖深度,执行时也要注意校核测量开挖平面位置、标高、高程等是否达到施工图纸的要求。在将施工区域内存在的杂物和垃圾清理干净后,严格遵循先撑后挖、分层开挖和严禁超挖原则进行作业,分段开挖时要将长度控制在20m以内,并且每层开挖深度不得超过1.5m,相邻土相对高差也不得超过1.5m。另外,为了提高整体作业效率,土方开挖时要优先考虑机械方式。针对坑底标高以上30cm土体必须采用人工方式进行修土,并保证在24h内完成。在基底人工清理时注意沿着基坑四周挖出一条排水沟,同时在周边设置集水井,针对发现的基底土层扰动情况,也要及时对其进行清除或采取回填砂石、浇筑混凝土等措施。

2.4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是住宅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地基类型选择差异化的处理技术,才能起到提升地基基础强度的作用。这些地基处理技术有:①换填垫层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的处理,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实际运用时可将基底下一定深度的软弱土层进行挖除,然后分层回填砂、碎石等强度较大的材料,在对其进行夯实振密以后,地基强度也能得到提升。②强夯法。该方法适用于碎石土、低饱和度粉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的处理,可以起到提高土的强度和减少压缩性的作用。施工时可以利用大型履带式强夯机,使重锤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实,所形成的均匀密实地基,也会改变地基土的孔隙分布,以此提高地基的实际承载力,见图2③高压喷射注浆法。这类方法适合淤泥质土、黏性土和碎石土地基的处理,可以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施工时要使用钻机进行钻孔,将带有喷嘴的注浆管插入土层预定位置后进行高压射流,在冲击破坏土体后,土粒会在冲击力、重力等作用下与浆液搅拌混合,最终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并与桩间土一起构成复合地基,使地基整体承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提升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核心策略

3.1积极落实勘察工作

在施工前,设计人员会进行图纸绘制,在图纸中将施工要点进行标的。施工人员不仅要依靠施工图纸作业,同时还需要进行实地勘测。我国同一地区地势地貌也有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前,设计人员与施工项目负责人应到建筑场地进行实地勘测,运用机械设备以及精密的仪器,对土壤条件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到的结果落实到纸上,写出勘察报告,依据勘察到的实际情况,设计师及时调整设计图纸,使其与施工要求相符。另外,勘测报告编写完成后,需要上交到上一层级,对勘测报告进行审核,为了保证深刻报告准确无误,领导层应派遣专人对报告进行验证。验证完毕后进行审批。施工团队依据勘察报告进行施工,能够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3.2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化施工必然趋势。通过运用信息化设备和平台,对建筑施工进行模拟操作,能够为建筑施工管控提供保障和支持。一方面,首先要掌握施工场地现场情况,结合施工条件,选择适当的现代化技术。运用精密仪器等对现场进行勘测,得出相关数据。依据相关数据设计施工方案,提高设计科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运用智能模型的建立,对建筑工程进行试验和模拟操作,结合施工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将修改内容在模型中进行运用,这种模拟实验的运用能够减少经济损耗,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能够发现潜藏问题,进而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使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均能够得到解决,提高施工效率。

3.3检测技术的科学运用

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需要提高对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视。在进行地基建设前,首先需要检测地基点位。通过检测工具的运用,确定施工范围。在结构变化较大的区域,如基坑支护点位要设置监测点,保证检测点位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开挖基坑时,要计算好深度与横截面的比例。设计前,需要掌握好基坑变形情况,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基坑支护位置的调整,进而优化相关数据和参数。在支护作业期间,需要对气候、水文环境以及地质条件做好记录,将其作为检测点设置的理论依据。后续排水工作要做到位,对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开挖排水沟,对排水风险进行防范,进而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结束语

作为建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工程影响到建筑项目的最终质量。为了保证建筑承重能力以及防渗水能力符合建筑标准。在开展基础项目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科学作业,对施工环节做好把控,确保施工质量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在实际作业中,相关工作人员应熟悉现场作业环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图纸,在图纸中对施工要点进行准确标注,为施工人员科学作业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切实提升建筑空间使用安全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鲍志双,罗淳,熊强等.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分析[J].砖瓦,2020(12):179-180.

[2]郑军.房建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20(11):194-195.

[3]郭再旺.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砖瓦,2020(08):98-99.

[4]张海军.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2):159-1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