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关键技术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修复
正文
引言
国土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成为维护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国土综合整治可以为生态修复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而生态修复可以为国土综合整治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土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亟需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以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提高国际竞争力。
1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修复的重要性
一方面,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创造的精神文明,而生态资源的核心即是国土资源,加强国土资源的治理,可以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有效强化生态环境的实际碳汇能力,需进一步做好国土整治工作,发挥国土资源的物质基础作用,促进土地、水源、气候以及矿藏等资料的高效配置与合理利用,经过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生态恢复项目,强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提升碳固定水平和碳汇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是建立在国家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的。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农田、耕地和林地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平衡重建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加快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关键技术
2.1潜力评价
潜力评价是识别国土整治修复重点区域的基础,也是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以往土地整治规划潜力调查评价一般以乡镇为单元开展,由市级组织、县级汇总,是一项以乡镇为主体的土地调查工作。潜力评价类型上,主要集中于“土地综合整治”阶段的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潜力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抽样、深入访谈等方法,方式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或项目调查;评价方法主要基于评价体系的构建,但往往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系数测算。传统调查方法需动员乡镇全面开展,耗时耗力,其评价结果也较大依赖于潜力调查质量。此外,传统潜力评价难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系统整治修复的新要求,也缺乏与“三区三线”等底线的衔接。
生态空间以山林生态系统整治修复为主,主要针对因人为建设活动侵占及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的山林植被覆盖率下降和生物多样性脆弱,需借助于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识别低、中、高恢复力区域,从而明确整治修复的重点。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是农用地整理的主要类型。农用地综合整治潜力评价,首先是建立初始整治潜力图斑,再剔除不宜整治图斑(如小于5亩零碎图斑、生态保护红线内耕地),以及整治工作难开展图斑(如坡度25°以上耕地),形成潜力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耕种条件、农业设施条件和连片度等因子建立分级评价模型,对潜力图斑分等定级,一般划分为3~5个等级为宜。潜力评价以地类图斑为评价对象,再根据市、县级规划不同深度要求,落实到按乡镇或行政村单元。初始潜力图斑选择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提升永久基本农田内耕地质量,主要选取变更调查中低于地区平均质量等别的耕地。垦造水田主要选取变更调查中旱地、水浇地及可调整地类,优先选择在水源地50m范围内开展垦造水田和耕地连片提质改造。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结合“双评价”农业生产适宜区适宜种植区域,优先开发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其他草地”和“其他土地”(包括裸土地、盐碱地、沙地等未利用地)。
2.2综合整治修复分区
明确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划定整治修复分区,是市级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修复的主要内容。通过划定分区,明确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点,并指导县域合理安排整治修复实施重点和近期重大工程。国土空间体系建立后关于整治修复分区的方法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适应不同地区的整治修复分区方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求下的综合整治修复分区,应基于国土空间自然地理格局,依据一定的自然地理单元或流域单元,并考虑三大原则。一是景观基质的一致性,分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现状特征及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应相对一致;二是确保实施主体的完整性,市级规划一般以乡镇为最小分区单元,县级规划(若需要)一般以行政村为最小分区单元,有利于规划的衔接和整治修复工程方案的实施;三是发展战略协调性原则,为落实区域战略,整治修复分区划定也应衔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部署,保持与百县千村万镇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绿美生态等战略要求和功能布局一致。
通过GIS的加权叠加和重分类,再基于最小行政单元将同类地区进行聚类,形成初步的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结果,最后协调衔接国土空间战略要求进行调整。具体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是指标要素的标准化处理,即根据潜力评价要素及其他地形地貌条件因子,建立分区指标体系,按行政单元对各指标要素相应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二步将各类指标要素加权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加权平均综合分析计算一级分区综合因子值;第三步是综合分区聚类分析。基于行政单元得分,将综合分区聚合为若干类,每类为一个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第四步协调衔接各类空间规划。落实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主体功能区要求,以及衔接城镇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区划、全域旅游规划等空间性布局规划。
2.3应用现代科技,落实动态监管
伴随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适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以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导向的监管系统,为国土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和信息支撑,促进国土空间的精细管理。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为项目的管理和评估等工作提供资料,并结合不同地区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分析模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及时明确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果纳入审评程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整合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直观了解不同区域的规划成果,并协助工程实施过程的审批工作,进一步保证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在构建监管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工程建设作为重点监控的对象,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入手,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全过程和动态化的监控,便于实时掌握工程建设的情况,科学规划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监控的效果,要引入先进的实时监控技术,全方位监控整治区域,掌握综合整治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进度。
2.4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机制
1)政策协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将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政策应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确保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向一致。2)资源整合,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需要充足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政府应加大投入,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专项资金,为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供可持续的支持。3)合作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建立协作机制,形成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合力。政府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和NGO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创新的机制。4)监测评估。建立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保障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顺利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工作属于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其将经济社会贯穿起来,将政府、市场、社会和群众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综合效应和时代价值。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土地综合管理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技术要点和难点,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人文条件等内容筛选最为合适的方案,以提高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执行结果的合理性,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天明.利用市场化多元化方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20,(12):19-21.
[2]杨昔,王昆,项洪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关系[J].中国土地,2020,(12):19-22.
[3]许顺才,伍黎芝.基于空间主体功能导向的国土综合整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1):44-50.
[4]高世昌,杜亚敏.国土综合整治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与对策[J].中国土地,2020,(11):37-39.
[5]程功,吴左宾.县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框架及实践[J].规划师,2020,36(17):35-40.
[6]李晓春,董波.对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思考——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