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的绿洲——“家-校-社-医”联动模式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熊萍 陈小娟 魏杰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610300 成都市青白江区芳草芯社区工作服务中心 6103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向阳而聚”项目为例,探讨了“家-校-社-医”联动模式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服务中的构建意义、实践成果和经验。


关键词

中职生;“家-校-社-医”联动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近些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变化,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均先后发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校走出校门,与社会联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新冠疫情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都面临着部分学生带病入学的情况,即入学前部分学生即已被专业心理机构确诊患有心理疾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 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预防心理危机发生,需要家校协同教育。面对心理困惑和挑战,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往往存在资源分散、服务不连贯等问题。因此,探索“家---医”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医”联动模式的构建与意义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目前有4000多名在校学生。面对学生心理困惑普遍和家庭环境多样化的挑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资源不足,难以全面监测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成都市青白江区芳草芯社区工作服务中心、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在青白江区民政局和青白江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以“向阳而聚”项目为平台,和家庭之间建立了联动服务模式,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成长构建一片绿洲。 (一)“家---医”联动模式的具体解读

本研究中的“校社医家”分别具体指的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四方力量,中等职业学校、社工机构、医院、家庭。中等职业学校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四者协同的主导方,社工机构和医院作为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协作、支持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家---医”模式。“家---医”模式并非是四个主体的机械叠加而是探索建立四者协同,高效融合。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导,以校方为桥梁,链接社工机构和医院力量,有效整合资源,最终为家庭服务,实现四者高效协同,最终提高“家---医”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有效性、规范度。

    本研究中的“校”指中等职业学校,即经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均为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或三年。

本研究中的“社”指的是社工机构。本研究的社工机构主要包括青白江区芳草芯社区服务中心、成都市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成都市青白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该类组织属民办非企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本研究关注社工机构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组织与活动,即社工机构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服务。

本研究中的“医”是指医院。本研究实践中主力医院是华西医院(三甲)和青白江妇幼保健院(二甲)。

本研究中的协同模式以中职学校为主体,发挥社工机构和医院的心理职能,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协助中职学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危机学生,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到危机心理问题做好“预防、预警、干预”三预工作,从源头上预防、从过程中识别、从问题里干预,减少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多维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维护心理健康能力,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切实为学生心理健康护航。

(二)“家---医”联动的意义

1.凝聚各方力量,勠力同心,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提升社会关注度

现在社会高速发展,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择业、求职等方面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同时,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发展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升,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整合,性格活泼好动,情感炽热强烈,心智不成熟且时常行为叛逆。这些身心变化的“叠加效应”,不断冲击着中职生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防线。中职生的学习与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因此,中职生心理健康状态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2.全面关注、集中攻坚,高效落地,及时识别危机学生、帮助其转介与配合医院治疗

“家---医”模式不仅可以对学校里危机学生进行及时识别,帮助其转介与配合医院治疗,还可以通过社工机构对其家庭进行深度帮扶,改善其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有权利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对这些学生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避免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家---医”模式可以弥补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无法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诊断这一短板。

3.加强宣传,消除顾虑,做好“三预工作”

“家---医”模式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对于心理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以提高师生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和重视,普及相关的心理健康卫生知识,进一步消除师生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被转介到医院的学生讳疾忌医,害怕被他人知道而拒绝去医院诊断治疗;有些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又顾忌药物的副作用,擅自减少服药剂量或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这既不利于学生病情康复,也影响学生在校的正常学习,给学校“三预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对于这类超出学校心理工作者工作范围和能力的心理问题学生,“家---医”模式的推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4.携手帮扶、合力前行,彰显大爱

“家---医”协同模式进一步补充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精神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实现专业化发展。来自医院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仅可以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还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如教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精神疾病的识别与鉴定,对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个案督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实操技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及常用精神药物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校心理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关于用药就医方面的沟通。与此同时,学校和医院还可就个案分析、课题研讨等方向进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社工机构配合学校联动社区,对学生家庭进行深度帮扶,特别是对贫困学生给予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5.聚力统筹、高点谋划、高效落地

“家---医”协同模型下,学校每年都会通过线上测评与线下摸排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筛查,以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再对需要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访谈和评估,视问题轻重进行系统辅导或及时转介给医院,医生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再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或治疗。社工机构协助学校建立高危人群档案。社工机构协助学校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长沙龙活动,让患病学生的家长理解治疗的必要性,消除对药物治疗的误解,积极配合治疗,并负起对学生安全的监护责任,配合学校和医院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三、项目实施成果与经验

项目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家---医”联动服务模式,实现了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一)构建校社医家合作平台,统筹全局,资源共享

1.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如数据库、工作群等),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

2.成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由学校专兼职教师、社区代表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组成“家---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具体负责合作的执行和管理。

3.扩大心理专业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家---医”助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以发挥学校、社区、社工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同效应。

4. 积极宣传推广与提升公众意识。项目团队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定期推送项目信息、成功案例、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转发。通过建立交流群等平台,与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

资源整合与保障,形成关爱服务合力

项目团队积极链接资金、物资、服务等资源,通过申请政府资助、企业捐赠、社会筹款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确保资源投入不少于项目资金的10%2023年底至今项目组在春节前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家访,组织新春志愿服务活动,向困难家庭学生捐赠爱心物资,链接资金、物资、服务折合人民币29525元,帮扶困难家庭学生上百名。

(三)实施分层干预机制,扎根做实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全校一生一档,对心理危机学生建立分类档案与跟踪服务机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干预,并提供13余次个案辅导和开展5 “艺”表心声表达性艺术成长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利用音乐、舞蹈、绘画、游戏和表演等艺术手段,为中职生提供一个创新的自我表达和成长空间。

2.组织班主任赋能培训,旨在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增强其识别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举办家长赋能培训会,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赋予家长力量,建立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体系。班主任和家长赋能培训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增强了他们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此外,重点干预服务的实施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了及时的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3.推广并运用“1-2-4”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四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师生”模式转化为“生生”模式,加大同辈支持力度,并在区内外推广,以提升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4.举办一次5•25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学校老师、社工带领班级心理委员和心语社同学走入祥福中心养老院,师生老人共同开展舞动心理团辅,同学们协助医生对老人们进行义诊,并送温暖谈心义务劳动,旨在提升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师生间及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引导中职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相互支持和成长。

(四)案例分享与启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案例。那些曾面临心理危机的中职生,在项目的帮助下得到了及时的转介和治疗,逐渐走出了阴影,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如高一学子小伟为低保家庭,课后的交流中心理老师发现他的心理异常情况,与班主任、社工一起入户家访,社工机构链接物资进行帮扶,通过医院绿色通道父母带其就诊确诊为中度焦虑症,定期去医院就诊服药,学校心理老师提供免费咨询,社区给与家庭帮扶,该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焦虑症状减轻等。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项目的成果和效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家---医”联动模式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实践表明,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可以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这不仅为中职生构建一个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体系,更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共同关注的平台。项目团队将持续关注中职生的心理需求变化,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为中职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柠黎.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2023, (08): 67-68.

[2]王大成. 区域内“家---医”联动工作模式的初步探索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 27(518): 69-71.

[3]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5): 257-261.

 

本文系2023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社医”协同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CJG23A274)的阶段性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