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马海燕

(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盐城224051)

摘要

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展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时性知识架构,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精准传播和提升吸引力的理论逻辑。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密切联系教材,通过实践应用,使得学生加深对日常生活的物质、精神层面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的现象以及影响因素和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讲好“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中国故事等多种路径引导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的深度把握和认同,使教材内容更有亲和力,真正进头脑。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日常生活融入 教学实践

正文


一、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

日常生活指的是维持个体再生产的领域,是主要由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休闲娱乐等具体内容所构成的人的活动世界[1]。胡塞尔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2]。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在形象互动论的基础上微妙地诠释了“戏剧论”,即“日常生活”这个情景中一个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一场环环相扣而谨遵常规的“艺术表演[3]吉登斯进一步将日常生活的影响因素提升到经济变革、范围更广泛的结构和制度变迁以及全球化[4]。国内学者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乡村以及城市的家庭的日常生活,有从农民“过日子”的一般逻辑分析农民的生活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转型的影响[5];有从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分析当前我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与促进乡村村民城镇化的初衷之间还存在需要弥合的差距,并对家庭理想、个人理性以及有限制度化困境进行探讨[6];也有着眼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家庭教化中的担当从学理和现实层面进行了剖析[7];还有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庭道德实践与村庄社会秩序的研究[8]等等。家庭、个人、社会等维度是研究关注的焦点,且日常生活的变迁是复合因素推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充分诠释社会变迁的原因。

从历史向度来看,日常生活史提供了历史经验形成的前提。日常生活史既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的经历,如布罗代尔的《日常生活的结构》,同时,也关注日常生活的精神史、文化史、生活史等日常生活的体验。国内学者多从普通民众视角下审视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变革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高思峰梳理了近现代乡村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脉络,认为现有研究在时间、空间、群体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要注重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连接社会各部分的人的感受和经历,要从日常生活中看待农民和区域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联,要逐步建构并丰富“本土化”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路径。

改革开放后中国家庭日常生活变化很大,围绕改革开放后家庭日常生活变迁向度的研究成果丰富。无论是从城市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等向度的考察都呈现了日常生活的变迁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本文以家庭为主轴,将日常生活变迁的观察视角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理解我们国家、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时代际遇,关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关注当前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矛盾等,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亲和力和实践性。

二、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

(一)有利于展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时性知识架构,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观察视角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可以开展有关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地区的情况,进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就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这一话题发表演讲,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知识储备;在学期末组织一次家庭生活中的小型报告会,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同学解决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及看法,共同探究家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精准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学习缺乏深度、参与程度不够、对关键内容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家庭日常生活层面的观察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能力和掌握水平。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观察视角,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目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育的质量

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观察视角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领域的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观察视角,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自身生活方式,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授课内容枯燥、是政策宣讲、缺乏趣味性”等刻板印象往往成为学生听课主动性和走心入脑的制约因素。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心理,使学生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我们时代发展的阶段,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点更富有烟火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推进课堂教学效果。

三、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创新,也是理论方法创新。将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实践中,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物质层面和婚姻恋爱、日常交往、社会风尚、精神生活等精神层面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变迁视角来看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科技进度等影响机制,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讲好“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故事来消化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变迁思维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路径主要有:

(一)密切联系教材,将日常生活变迁融入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课师可以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思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有机结合。比如,把家庭日常生活变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将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或者把家庭日常生活变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案例分析,运用该案例进行教学活动。

(二)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调查中

家庭日常生活变迁有其发展逻辑和运作机制,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思政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组织不同区域学生以各自熟悉的乡村或城市家庭个案为调查对象,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督促学生去观察家庭日常生活变迁。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向度的调查融入暑期思政实践课并深度开展,这也是学生在书本之上、田野实践之中要用心消化度量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在指导思政暑期实践报告撰写的过程中也要从价值导向、力量整合、内在动力等方面指导学生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正向推动力量需努力的方向进行深入反思。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创青春比赛等形式,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入乡村社区或城市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物质层面和婚姻恋爱、生育观念、日常交往、社会风尚、精神生活等精神层面来展呈城乡社会家庭日常生活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通过对衣、食、住、行、用等物质层面的田野调查资料的描述,呈现家庭日常生活的物质形态变迁;通过对婚姻恋爱、生育观念、日常交往、社会风尚、精神生活等精神层面的维度,呈现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变迁。基于家庭日常生活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变迁的描述,分析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科技进度、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思想观念等层面对家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鲜活、多样的日常生活面探讨个人、家庭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关联。

通过组织学生搜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家庭以及与个人的关系,并由此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积极践行和传承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

(三)开展多种形式,讲好“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理论信念,增强国家话语内容的生命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实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强化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使学生结合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真正把握和深刻理解科学理论,通过日常生活变迁的家庭故事打动学生,使思政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点真正进头脑。讲好“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中国故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鲜活的日常生活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使抽象理论渗透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使抽象理论生活化、大众化并且富有时代变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照片、日记、文学作品、物件、人物故事、数字化影音记录等或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课、或故事汇等形式展开沙龙交流,讲好百姓日常生活变迁的中国故事。

四、总结

生活世界是最真实、最新鲜的社会镜面,从家庭日常生活视角看社会发展,是可靠而且客观的实践体验,可以较为系统地展示国家政治经济变革中普通民众的生活变化轨迹和影响机制。通过展现家庭日常生活变迁镜像,揭示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规律,勾勒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观察视角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从理论层面来说,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理论素养,更好地把握党和国家政策和新思想的精髓,而且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讲,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使得思政课程实践资料的获取更贴近生活,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应用,提升了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指导性,真正实现日常生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面的重要作用[13]

参考文献:

[1]  陶格斯.多重办量作用下的乡村日常生活——关于内蒙古一个偏远小山村社会变迁的实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 [美] 欧文·戈夫曼著,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5]  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D].华东理工大学,2013.

[6]  张勇,冯健. 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J].人文地理,2016(06):49-57.

[7]  沈江平.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考量[J].甘肃理论学刊,2010(03):115-120.

[8]  宋跃飞.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道德实践与村庄社会秩序——基于内蒙古 V 村的个案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2-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