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蔺冠杰 庞振康

河南师范大学 453007 ​ 河南师范大学 453007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复杂多变,真假难辨,对人们的分辨、应对能力带来挑战。大学生们年轻有知识,是未来社会的社会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本文立足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当代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供帮助。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


网络时代到来,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网络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网络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要渠道之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然而,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技术性,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网民们必须具备应对、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健康的信息,以满足自身需求。如果无法应对、面对网络上的复杂的信息,或受不良信息影响,则会对自身能力产生焦虑或负面情绪。一个人的认知是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而且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所以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要有所取舍,不能全部吸收和利用,不同人对海量信息的态度和应对能力不同,就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各种文化、思想冲击,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大学生们学习方式也区别于高中,学习完全自主,有时间、有精力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上海量的健康信息维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有些大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获得学业上的支持,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每个大学生的承受、转移矛盾的能力不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影响到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他们专业学习的黄金阶段,眼界变宽,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大学生们业余时间获得知识大多来源于网络,网络信息量大,需要大学生自主分辨、选择。再加上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们,独自面对自已的学业、社交、就业等问题,无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个体、高校和社会所重视,如何正视它,解决化解它,使大学生们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有着正确的三观的接班人是相关人员和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当前的网络环境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帮助大学生们转变思想,维持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心理状况的综合评价,是指一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是否积极地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互动,有着良好的内心体验,可以发挥其社会责任和功能,使个体与周边环境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这种状态即是心理健康。有研究对大学生这个年龄段心理健康状态标准进行归纳:热爱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优良,情绪和信念控制力良好,人格理论平稳,心理状态合乎自身生理年龄,环境适应能力强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综合状态,各方面都很完美、绝对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健康状态是相对于状态标准而言,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界线。

二、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心。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打破地域、时空局限,是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冲击的场所。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和平台,可帮助大学生拓展思维、交流信息,但无差别、质量低下、海量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一)机遇

网络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模式,高校诸多工作的开展和运行也离不开网络,大学生的笔记本已经成为他们的标配,每个人都掌握了网络学习、社交、休闲的工具和能力,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网络是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大量的知识资源存放于网络,便于大学生学习、查询,是高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同时它也是高校传播思想和文化的阵地。网络的开放性,可以查询到其他地区或其他思想理论,可以开拓学生眼界。网络不仅是校园网,覆盖一所高校,面向整个社会以及全世界,可以做为展示高校的窗口,展示给全世界。网络交流的时效性更强,在网络上开设互动模块,大学生与老师或同学匿名交流,地位平等、态度平和,大学生感受到认可和被尊重,接受心理健康辅导或教育也更容易接受。其次,网络技术融合了多媒体技术,使学习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知识传播更高效。再次,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同样为大学生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们,在网络上交流,易于获得朋友和共鸣,其心理问题得以纾解。再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同样可以成为重要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将收集来的各种资源、理论上传,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心理教育动态和信息,可以有效掌握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他们成熟方法和案例,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借鉴。另外,网络信息的查询、浏览并不受时空和场所限制,只要网络连接即可用手机或计算机,通过关键词找到适合的信息,不仅信息资源丰富,还可以多次查看,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成本更低,也免去了大学生直面交流心理问题的尴尬,提高了心理辅导的隐秘性。

(二)挑战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工具,众多APP和休闲工具开放于信息化终端,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占用其时间和精力,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于产生网隐,过于依赖于网络,或沉迷于网络,无法与现实生活区别开来,合理规划时间和精力,无法应对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或矛盾,无所适从,持续在网络世界中麻痹自己,逃避责任。一方面,长时间使用网络,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形成认知麻痹,对大学生思维拓展具有不利影响,过份地网络依赖,长时间在网络上交流或学习,占用大量时间流连于网络,学生之间的交际时间减少,与同学面对面社交能力下降,孤独感增加,易于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问题,如情绪异常、焦虑过度等。另一方面,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多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传播方向变得多元,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也变得更广,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多,海量信息的存在,大多数未经审核、随意发布的信息充斥于网络,大学生如果缺乏信息分辨能力和是非鉴别能力,其思想和道德素质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尚未发展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发生改变。另外,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其信息或许会与从教师处得来的信息恰好相反,从此对老师的信息产生质疑,老师权威被打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应对方法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增加了辅导的难度。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被动状态,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心理辅导机构,重形式轻实效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心理辅导老师资源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偏低。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方法:

(一)优化信息传播环境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 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积极、健康的信息,首先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内容监管,优化信息传播环境。高校成立专业的信息监管机构,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工作,增加资金和人才投入,强化高校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建立24小时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和预警系统,并落实到位。另外,信息传播离不开用户的浏览和发布,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交流过程中,存在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周围人的言行影响,易被同化产生跟随行为。大学生作为信息人,存在于高校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其言行对于他人的影响力也会因人而异,特别是高校的校园网或BBS,高校信息中心应加强管理,提高用户注册条件,建立起大学生的网络组织,获得认同感和责任心,共同维护信息网络的生态系统健康、安全,在用户发布信息时,增加审核环节,以保证信息内容的积极方向。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配置专业人才,建立由心理教育专家、辅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辅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为大学生提供普及类和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方便他们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能获取心理支持和帮助。首先,高校应该设置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向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面对着课业压力、 人际关系、 自我价值等矛盾,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为学生交流心理问题建立互助平台,促进彼此的心理成长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及时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对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辅导老师可以走入学生中间,对一些已经具有心理问题外在表现的学生,和其进行交流,及时疏导,缓解他们焦虑情绪,正确看待事物,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升大学生面对网络海量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 信息获取、 信息甄别、 信息理解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大学生面对信息的态度和意识,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大学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质疑态度,不盲目相认和急于认同。信息获取,更多的体现了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获取有多种途径,同一类信息获取的平台也有很多,需要大学生们掌握获得权威信息的渠道,如一些官方网站、平台等,如一些外文书籍或理论,尽可能选择原版。另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信息检索能力也是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选择恰当的关键词或检索条件,可以节约数据查找的时间。信息甄别和理解方面, 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又一大考验。由于网络上汇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所以大学生要对所获取的信息应该保持辩证的态度,带着疑问去求证,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信息储备,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在浏览和获取网络信息时, 对于劣质、 虚假的信息能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从而减少网络劣质信息。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仍处于被动状态,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严峻,重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了解大学生,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的前提,必须构建起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持续的测评和跟踪。 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宣传活动,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纠正他们对心理辅导的认知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构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易产生网络焦虑、网游成瘾等心理问题,可建立心理健康持续测评和预警机制。 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利用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方向,建立预警机制,对一些关键测评指标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隐患,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并对心理健康辅导效果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既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建立机制并落实到位,及早发现及早干预,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具有正能量、对社会有益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宋潇雅.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7):163-165.

[2] 李平.基于LSTM网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提取方法[J].信息技术, 2023, 47(7):131-135.

[3] 杨治菁."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差异分析[J].才智, 2022(28):164-167.

[4] 缪亚东.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 2022(14):187-189.

[5] 余果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心理月刊, 2022(9):220-222.

[6] 王佳琦.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难题与突破路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6):80-83.

[7] 张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 2023(12):99-105.

[8]张金健,李桂莉,陈红.大学生社交恐惧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追踪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2(009):036.

[9]郝俊杰,杨雅涵.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7):F0003-F0003.

[10]赵毓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