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结合助推省级非遗龙车班打狮子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文旅结合 班打狮子 传承与发展
正文
【正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二00七年三月,省政府批准“纳溪班打狮子”成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溪是“班打狮子”的故乡,龙车镇的“班打狮子”最有特色,是纳溪民族文化的瑰宝。“班打狮子”起源于光绪年间,作为丰收和贺年时表演的绝活,在四川南部较为流行,经过一次次演变,逐渐成为歌舞、杂技和武术三结合的民间艺术,老百姓也很喜爱。但近年来,由于安全、经济等影响,这一艺术形式正一步步淡出百姓舞台。
为更好传承与发展这一“非遗”文化,结合龙车镇的省级非遗“班打狮子”独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探究其价值,龙车小学将“班打狮子”引进校园。根据水平二、水平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艺术教学内容,开发了非遗“班打狮子校本课程”,编印《非遗“班打狮子”校园读本》,创办非遗“班打狮子”工作坊,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一、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的价值探究
(一)双狮舞动,丰富校园生活
从体育角度探究通过《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开发课程,组织课外社团开展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更好地发展学校“一校一品”德育特色。
(二)“五育”并举,发展核心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五育”既有内在的品德、智商与美育,又表现为外在的体育、美育和劳动的行为教育,《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以体育、美育和德育活动作为基础,也让学生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从而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非遗”传承,提升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的新高度。作为四川省首批“非遗”保护项目的“班打狮子”,学校自然是传播的主阵地,在学校开设《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校本课程,宣传“班打狮子”传统文化,了解狮舞文化和知识,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落实“四位一体”目标,编制与实施“班打狮子”进校园的体育校本课程
省级非遗“班打狮子”之所以受人民喜爱,在于它主要以奇、险取胜。它逐步淡出人民的生活,与它在表演时需要高身体素质、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结合龙车镇的省级非遗“班打狮子”独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根据小学水平二、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编制了《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室内读本》和《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室外读本》,从视觉和知识层面吸引学生,从结构化的教学方面着手,让学生在“班打狮子”的学习中既享受乐趣又增强体质,同时还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最大化的消除因身体素质不够带来的安全隐患。
(一)编印《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室内读本》课程,设置室内理论课。
学校利用地方课程,结合龙车镇“班打狮子”地方文化和学校实际,编选了室内教材,将“班打狮子”搬进课堂,由地方课老师和社团老师进行理论讲解。内容主要为水平二学生走进“班打狮子”和了解“班打狮子”,让学生通过观看镇上“班打狮子”队专业表演和听老师课堂讲解及“搜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全面有层次地认识“班打狮子”,进而爱上“班打狮子”。
室内教材的文化理论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一是班打狮子的发展和现状;二是了解班打狮子的节目种类;三是明确其重要组成;四是了解其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对班打狮子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编印《非遗“班打狮子”进校园室外读本》课程,设置室外实践课程。
“班打狮子”实践与应用,就是充分利用社团、晨跑、大课间等室外实践课堂,开设一些简单易学基本功训练课,开展一些有趣味有效果的活动,让学生乐学、爱学。室外教材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素质拓展活动、专项技术和套路。
以三类室外实践课程读本教材为例:课程目标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初步掌握班打狮子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对班打狮子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二、使学生掌握民族民间基本知识和舞狮传统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发展力量,协调、灵敏,柔韧等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第一类是舞狮身体素质训练。其内容有50m、1000m(男)/800m(女)、立定跳远、俯卧撑、体前屈、步法、腿法、跳跃、肺活量、扎马步。
第二类舞狮专项技术。一是基本技术:基本功、基本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二是套路技术:它包含舞狮动作和基本套路两部分。其中舞狮动作的A级难度动作有走跑直线、走跑曲线、跑顺逆圆场、跑8字、合拍、侧滚、三拜、平地上肩、平地上腿、连环飞跃;B级难度动作有双狮互滚背、互跃狮头和狮尾、互戏狮尾、连环飞跃过障碍、平地侧头飞滚、平地坐头;C级难度动作有双狮坐肩交搭前爪转体三周。
第三类舞狮套路。一是根据舞狮套路要求,单人或多人独立完成套路技术及整套组合(要求:根据学生对舞狮整个动作完成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范、姿势正确、方法清楚、配合协调、动作效果的掌握程度)。二是根据班打狮子的特点,对步型步法、手势手法、身形身法等单个动作演练,采用单人或多人以身、形、意、力等表现形式进行功法演练(要求:动作规范、稳健扎实、耐力持久、方法清晰、劲力顺达、力点准确)。
在进行室外教学时需要把以上三类课程结构化的组合成每一节课堂教学。
还编写了体育组老师结合学校阳光大课间和班打狮子精心编排的《精忠报国》武术健身操,丰富校园生活和训练学生基本功,也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通过训练,掌握初级“狮技”“狮艺”,教材还设立对学生文明、合作等“狮德”进行培养,真正传承狮舞文化之道,也拓宽了学校“五育”渠道。
三、文旅结合,创办非遗“班打狮子”工作坊
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要想把非遗“班打狮子”传承下去,学生对“班打狮子”的喜爱是关键因素。
(一)利用互联网深度挖掘收集整理“班打狮子”,创办“班打狮子”工作坊存列室。
1.利用网络搜索“班打狮子”表演,形象扎根学生心里。
“班打狮子”一般是庆丰收、贺新年等喜庆时节的表演,角色服装都是红黄等明亮且高饱和度色彩的“喜色”,角色动作组合都是积极向上、逗趣的氛围。学生既感受其角色视觉色彩带来的喜悦享受,又感知高度、难度表演动作的奇、险、逗趣,享受其带来的激情。让“班打狮子”形象扎根学生心里。
2.利用网络搜索“班打狮子”服装和角色动作的表现目的,吸引学生由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班打狮子”服装可印、可画、可绣,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不同色彩组合呈现形态,感受色彩变化组合带了样态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班打狮子”有“沙和尚逗狮”、“地游狮子”、“猴子爬竿”、“悟空翻滚倒立、下坠”“高台舞狮”等组合,其中尤以“高台舞狮”最具特色,由两人身披狮皮,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凌空从桌足上相互交替过足。在表演时有鼓、锣、钵等打击乐伴奏,伴奏的节奏和川剧鼓点大致相同。班打狮子以高空的高难表演和不设置安全保护措施而著名。让学生去探究穿梭、跳跃、翻滚、倒立、平衡等动作与节奏、鼓点变化的完美配合,展现逗趣、惊险、提心吊胆的心态,从而激启学生也想亲历其境,展现自己心中的呈现形态。
(二)创办非遗“班打狮子”工作坊,开发“班打狮子”手工作品。
1.竹木手工制品。
可以利用龙车的本地资源竹木,制作单个的“班打狮子”的角色制品和成套的角色的组合。可以是不同材质的手工制品,也可以是不同尺寸的手工制品,还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手工制品。手工制品既可以是摆件儿,也可以是把玩件儿。如:竹木制品的摆件儿,木质雕刻的实心或镂空的把玩件儿。
2.剪纸、刺绣作品。
可以让学生研究制作不同角色、形态和不同场景的单个和组合的十字绣、丝线绣、丝带绣、珍珠绣等等,这些绣品可以制成刺绣装饰画,也可以制成刺绣屏风。利用剪纸阴刻和阳刻技艺,呈现出同一动作不同样态的剪纸装饰作品。如:单个翻滚的“地游狮子”的丝线绣和剪纸,组合的跳跃“沙和尚逗狮”的丝带绣和剪纸等等。
3.绘画作品。
根据“班打狮子”的角色和表演场景,动手画横幅和条幅水粉画、蜡笔画、水墨画、铅笔画、油彩画等等。
4.服、饰作品。
根据“班打狮子”的角色和表演场景印制服装画,根据角色制作不同材质饰品。如:悟空、猴子、沙和尚、狮子等的不同样态的不同材质等头饰(发夹、簪子、头贴等)、手提包、扇子、帽子、布偶、首饰等等。
5.石膏填色、陶瓷作品。
根据“班打狮子”的角色样态制作石膏模型和填色,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石膏模型,自己填色。也可以制作相应的陶瓷作品。
学校可以开展这些作品的展评周、也可以开设跳蚤市场,让作品创作人员进行解释、介绍与售卖,在学校或社会进行大众评比和交易售卖,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四、校社结合,工作坊的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促非遗“班打狮子”传承、传播与发展。
“班打狮子”传承由于无经济的支撑,传承、发扬、壮大受到极大的限制。学校、企业、政府合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和企业的配合下把工作坊的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使“班打狮子”工作坊的成果产生经济价值,成为校、镇乃至区的文旅特色,这样就解决的“班打狮子”传承由于无经济的支撑的问题,其传承、传播与发展得到持续发展。如:镇政府成立组织机构规划非遗“班打狮子”文化街。开办非遗“班打狮子”文化体验店,售卖“班打狮子”文旅产品;开办非遗“班打狮子”文化体验馆,体验手工作品创作、体会“班打狮子”技术与套路尝试与创作。镇政府成立组织机构,开启互联网直播平台教制作“班打狮子”各类手工制品,并售卖手工成品;开启网站收集付费征用手工制品。这样使非遗“班打狮子”得到长久常态化的传承与发展。
[1]焦凤《全域“非遗+”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共生与反思》 F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年2月 第31卷第1期
[2]杜小钰,张维亚,刘媛之《文旅融合下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保护传承研究》 J艺术百家 2022年第5期 总第188期
[3]王岩,王欣悦《非遗舞蹈艺术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F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月 第4期 总第187期
[4]刘毅飞《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区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路径》 G 常州工学院学报2022年28 第40卷第4期
[5]李玫,李孟鸿《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临沂大学学报2023年8月 第45卷第4期
[6]张世鸣,王继娜《中华龙狮运动在厦门市中小学的推广研究》 G 体育科学研究2022年5月 第26卷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