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治疗的价值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唐代武

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创伤骨一科 邮编410327

摘要

目的:探究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现对在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组采用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实验组(n=31)与对照组(n=31),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在本次调查用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数据具有对比意义;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屈伸、内外翻转、足部对线和疼痛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增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此方式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价值;临床效果

正文


 踝关节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踝部出现肿胀、疼痛、呈青紫色、皮下出现瘀斑,严重的患者不能活动和行走,使用X线片检查踝关节发生畸形,内踝与外踝有明显的压痛,多伴有骨擦音[1]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在负重行走时疼痛明显,休息时则疼痛减轻。踝部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多见于踝关节骨折或脱位,造成关节面不平,软骨破坏,日后形成创伤性骨关节炎。踝关节骨折较轻患者可使用非手术治疗,严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为此,本次选取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研究调查,选取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对在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中接受治疗的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研究调查,所有患者关节镜下均未发现明显关节软骨损伤。分组采用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1例患者在本次调查用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17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3±4.64)岁;对照组31例患者则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其中18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5.98±4.61)岁;两组患者包括性别、年龄等资料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经诊断确诊为含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近期均未接受相关治疗;有完整的临床治疗信息

排除标准:严重的肝脏、肾脏疾病患者;有用药禁忌症、依从性差者;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在术前进行麻醉处理,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在患者患踝位置实施常规入路切口,踝关节深层组织进行分离,使骨折断端显露,清理踝部血肿,清除完成用螺钉钢板骨折位置实施复位内固定处理,通过X光透视观察关节腔内骨折移位术后复位情况,下一步进行逐层缝合,最后采用支具进行固定,防止足下垂[3]

1.2.2实验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手术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一内踝。手术过程患者保持侧卧位体位在患者腓骨后缘与跟腱外侧行纵向切口,切口长度设置为7~10cm过程避免损伤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切开后将腓骨长短肌腱朝外牵扯[4]。向外牵开跟腱使踝关节、后方脂肪组织及晦长屈肌暴露出来。将晦长屈肌向内侧牵开,暴露后踝Volkmann骨折块,清除血肿及小骨块。后踝骨折块多为后上方移位,因此可拉动韧带及软组织背屈踝关节帮助骨块复位。按压患者的后踝骨折块,并使用克氏针从后至前垂直骨折面 临时固定后踝复位骨折块。在确保关节表面平整光滑情况下,根据后踝实际骨折大小、骨质疏松及粉碎情况使用两枚4.5 mm空心螺钉固定。然后复位腓骨骨折,并使用钢板固定。将患者后踝、外踝及内踝固定好之后,再确认复位及骨折情况,无误后置入引流管并封闭伤口[5]。在手术结束后24 h时将引流管拔除,并于手术结束后两周内指导患者开始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术后8~10周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愈合情况指导其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治疗后3到6个月内进行随访,治疗有效率共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的踝关节骨折处功能评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有效:患者的踝关节骨折处功能评分在50分到89分。无效:患者的踝关节骨折处功能评分在50分以下。治疗总有效率100%=显效+有效。

1.3.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

1.3.3在术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内容包括多个项目,跑步能力、行走能力、稳定性、疼痛等,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病情恢复越好。采用后足评分系统(AO-FAS)对患者的术后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1.3.4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屈伸、内外翻转、足部对线以及疼痛指标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3],计量资料如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10%明显低于实验组100.00%,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参考意义,详见表1。

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

31

27(87.10)

4(12.90)

0(0.00)

31(100.00)

对照组

31

22(70.97)

5(16.13)

4(12.90)

27(87.10)

X2





4.2759

P值





0.0387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参考意义,详见表2。

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伤口感染

创伤性关节炎

总发生率(%)

实验组

31

1

0

1/31(3.22%)

对照组

31

2

5

7/31(22.58%)

X2




5.1667

P




0.0230

 

2.3踝关节和足功能对比

在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两组Baird-Jackson评分、AO-FAS评分,数据显示患者的指标具有明显改善,数据之间有差异(P<0.05),见表3。

3两组相关指标比较(n=31,±s

组别

例数

Baird-Jackson(分)

AO-FAS(分)

对照

31

41.32±6.88

53.46±5.65

实验

31

63.78±5.55

74.34±4.67

T


14.1469

15.8598

P


0.0000

0.0000

2.4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和肢体运动情况对比

治疗后患者的屈伸、内外翻转、足部对线以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跟手术前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运动、疼痛情况比较(n=31,s

组别

屈伸

内外翻转

足部对线

疼痛

对照组

2.38±2.65

2.32±2.88

2.46±2.65

8.54±1.54

实验组

8.16±3.56

7.78±3.55

7.34±3.67

3.12±0.69

T

7.2513

6.6502

6.0023

17.882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位置最低,承重最大的关节,容易发生骨折,而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会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从而导致关节剧烈疼痛,限制人体活动,不利于患者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7]。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关节镜逐渐的应用到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手段都是保守治疗,虽然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症[8]。因此需要对踝关节骨折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式包括多种,为了探究不同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选取62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主要是在于能够令骨折的部位在可视的条件下给予做解剖复位[9-10],从而使骨折端对位对线都是非常好的,能令骨折部位在一个最好的位置上生长。其缺点就是必须要住院治疗,而且还要进行麻醉之后才能够做手术。另外,如果是一些比较深的部位或者周围出现血管神经比较多,也存在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11-12]。如果是做了内固定,还必须要等骨折部位完全长好之后,再进行二次手术来拆除内固定。对于骨折患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对(P<0.05)有对比意义。再一次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增加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骏,兰林,李秀平,毛真君,吕天. 改良纵向弧形切口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J].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22,9(03):54-59.

[2]Lv Yanmin.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osterolateral incision and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J]. Journ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2022,43 (09): 1037-1041.

[3]梁增章,陈瑜,连勇,梁健,陈国政,刘立华.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02):111-113.

[4]刘骏逸,刘晓东,李朝晖. 腓骨入路与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的对比研究[J]. 中医正骨,2021,33(09):15-19+24.

[5]赵品益,陈红卫,李军. 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J]. 中医正骨,2021,33(01):72-74.

[6]蔡业珍.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三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及血清BALP、BGP、PINP水平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19):23-25.

[7]Gui-lai Zuo,Fan Wang,Yu-bin Qi,Chun-ming Zhang,Wen Wang. S-Typ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f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Ankle Fractures: Improved Visualisation of the Posterior Joint and the Lateral Malleolus[J]. The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2020,60(prepublish).

[8]刘大鹏,蒋殿伟. 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配合中药对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20,37(02):44-48.

[9]郎林,贾忠宝,王计辰. 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在后踝骨折中的疗效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6):798-800.

[10]崔文忠,仲崇柱,王永利. 用漂浮体位下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4):86-88.

[11]丁懿.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 双足与保健,2019,28(17):145-146.

[12]齐兵,刘桂凌,赵大伟.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3):1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