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育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德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内涵
(一)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取知识,还能接受情感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阅读文本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包含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良好品质。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上,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内涵,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而将德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同时深入思考阅读本质,感受文字中蕴含的德育内涵,这对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积极作用。由此,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阅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开展德育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则能进一步凸显阅读文本的育人价值,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有效拉近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强化其自身感悟,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不良的品质,影响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更承担着育人重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教师有的放矢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推动和强调作用显而易见,学生可以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被其中人物的人格和品性所吸引,并以批判性思维展开思考和分析,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人物故事,领会核心价值
教材收录的文本中,多是由人物、情节、时代背景等多重信息组成的完整故事,教学中注重对人物言行的分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还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侧重对文本情节的讲解和分析,忽视了人物故事资源的应用和拓展,使学生目光局限在文本之中,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德育元素,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将其与阅读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民族大爱及真挚情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人物故事,指导学生针对文本领悟其中的核心价值。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搜集其他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的故事,说一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由此,学生在搜集故事中多会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对这些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有更直观的印象,也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含义的理解。随后,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你是这样的人》并展示周总理工作相关图片,再以语言交流的方式突出教学主题:周总理在12岁时许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由此,借助抒情的歌曲和生动的故事,让周总理伟岸的形象自然走进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最后,教师在学生掌握文本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如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随意乱走时,感叹“中华不振”,联系后文描写妇女受侮辱的情节,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少年周恩来的沉痛和悲伤,并在思索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二)借助文本表达,领会思想情感
纵观教材中的文章写作手法,发现作者多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达情感、突出主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表达方法也是领悟文本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文题和要点句段,通过略读和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无形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实现德育目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为例,教师应构建阅读任务模块,指导学生在精读和略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及基础知识,教师应构建略读任务模块并提出探究任务:“洗砚池”是什么典故?为什么诗人钟爱香气极淡的墨梅?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结合古诗注释展开研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确了诗句大意,即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三四两句则盛赞了梅花的高风亮节。同时,学生认识到“洗砚池”的典故与王羲之相关,本诗中运用这一典故是诗人自比王羲之,突出了诗人的自信和底气。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通读全诗,构建精读任务模块并提出问题:本诗是在赞美梅花吗?作者借助“墨梅”这一意象,实际上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对本诗的后两句展开探究,发现作者表面上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在人间留下清香,实际上是在借梅自喻,表达了自身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借助梅花的高洁表现自己的情操,进而了解古代文人志士的风骨和志向。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古诗中心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和追求诗中的意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表达方式,探析词句运用的魅力,进而深入领悟古诗的主题思想。
(三)指导朗读技巧,引导学生移情
将德育引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挖掘文本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但小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导致其在阅读中难以自行领悟文章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朗读中加强对关键字词、段落中情感的体悟,进而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教学为例,文本通过描写老麻雀保护小麻雀,与猎狗对峙的故事,赞颂了母爱的伟大。课堂中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体会无私的母爱并完成德育渗透。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应抓住描写老麻雀与猎狗对峙的句子,如“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绝望地尖叫着”等,在反复朗读中深入体会“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决心”及“与猎狗殊死搏斗的无畏”,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饱含情感的诵读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当学生阅读到“猎狗愣住了”“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等句子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猎狗被老麻雀的奋不顾身所震慑的场景,进而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及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随后,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这篇文本原本的结尾,让学生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并提出问题: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由感慨老麻雀无私的爱,引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并能在生活中用心爱父母。
(四)重视词句剖析,深化理解感悟
词句是文本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剖析词句,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隐含的思想和观点,借助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关键词句组织鉴赏分析活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诵和思考中,加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辅以适当的引导,能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重视对词句的剖析,以强化自身理解和感悟。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完整阅读文本内容,阅读后学生结合内容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描写了天窗的来历;3~6自然段突出了“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7~8自然段则写出了天窗的神奇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次,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开展一场小型的“词句赏析”活动,出示重点词句:1.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2.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3.想象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出示句子后,教师鼓励学生从句子的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剖析,分析作者想要表达哪些观点。有的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找到这些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认为第1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关闭天窗后屋子里的黑和静,也指出了开天窗的原因。
有的学生发现第2句中“唯一”一词体现了天窗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当大人们不许孩子到外面玩耍时,孩子们就失去了观察世界的自由,只能透过天窗了解世界。有的学生反复阅读了第3句,认为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写出了夜晚的美丽与神奇,体现了天窗为孩子带来的快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主动完成了词句的剖析,还能借助文本的具体情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围绕文本结构和内容合理渗透德育,以此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阅读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感悟德育内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演梦,胡树海.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22(09):89-90.
[2]贾广岳.大数据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研究[J].数据,2022(08):128-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