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萨日娜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实验学校 邮编:0153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旨在为思政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指导和方法。通过分析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结合高中思政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和方法,并以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本文旨在引起教师对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视,促进思政课程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

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正文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面临教学目标设计不够具体、不够贴近学生需求等问题。因此,探讨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和依据,它确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评价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明确地界定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从而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激发学习动机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机和方向。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性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指导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同时,教学目标也可以帮助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二、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

设计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而教学目标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感。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认识水平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社会、国家、民族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正在不断深化。因此,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为依据,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又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针对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明确性原则

明确性原则在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和目标。例如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目标指明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包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其次,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方法。比如,针对上述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其内涵和意义的理解。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原则强调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知识层面的需求,还要关注他们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需求。例如,一个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培养,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考虑到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各种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如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其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综合性。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外,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了教学中的片面性和零散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培养。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原则要求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这意味着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趋势相匹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例如,在思政课程中,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主要问题,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样的目标既符合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又符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其次,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既要求适度挑战学生,又要求不超出其认知能力范围。比如,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教学目标可以分阶段设定,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案例分析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

(四)实践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这是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实践性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设置一个实践性的教学目标:“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并能够积极践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教学目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因此,设置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更强的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

此外,教学目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学内容也更加具体生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结语

设计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教师们对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视,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静.高中思政课大单元设计之我见[J].科普童话·新课堂(中), 2021, 000(012):50.

[2] 周健.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探究[J].美眉, 2022(12):0082-0084.

[3] 胡承裕.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三模式[J].福建教育, 2023(43):52-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