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杨蕙 张赛男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分析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技术的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俯卧位通气技术优质护理。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血二氧化碳分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技术优质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症状缓解,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技术护理

正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难治性低血氧症等症状。这种疾病导致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异常受损,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肺部充血和功能受损。ARDS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1]。在临床上,通常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进行治疗,以促使肺泡形态与功能恢复,从而缓解症状控制病情[2]。俯卧位通气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肺组织通气能力的恢复,改善血流灌注情况,促进血流朝着重力的方向进行合理分布,避免对肺部造成过分压迫影响换气功能[3]。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俯卧位通气技术也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胃部内容物反流、对胸廓造成挤压、对皮肤造成损伤等[4]。传统的护理方法缺少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技术的针对性护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护理效果不佳[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技术的护理措施与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20225月至20235内就诊的6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25±4.68岁)和实验组(61.41±4.74岁)。均遵循自愿原则加入,了解并愿意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人数均为30。前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1713;后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1614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与药物治疗,选择1.0g头孢吡肟、0. 75g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消炎;选择0.1g阿糖腺苷抗病毒;选择1ml:1mg地塞米松等平喘;8mg二甲弗林、0.25g尼可刹米抑制呼吸衰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清理分泌物、维护管道畅通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技术优质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引导患者先采取侧卧位,协助在患者的头、胸、膝、足等部位放置软垫,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厚度合适的软垫,尽量缓解腹部受压,从侧卧缓慢过渡至俯卧位。引导患者根据管道的位置对头部的位置进行调整,气管插管患者偏向管道方向,如非气管插管则保持头部处于正中的位置。引导患者放松身心,双手自然下垂,协助适当抬高床头,进行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心率等情况的观察与记录,出现异常及时反馈处理。维持患者气道畅通,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在必要情况下协助进行叩背排痰、振动排痰等。注意患者镇静情况,对存在躁动风险或迹象的患者提供镇静药物,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注意对机械通气的时长进行记录和监测,避免超过24小时造成损伤。调整室内温度、湿度等,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协助通过按摩、翻身等方式进行四肢的被动活动,可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引导进行按摩放松等,提升护理能力。定期进行体位转换等,转换前提前半小时停止鼻饲避免胃内容物反流。通过抬起垫巾缓解腹部压力。注意个人卫生情况,根据患者分泌物分泌情况适当对清洁次数进行调整。注意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

1.3 疗效标准

记录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简易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中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用x2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血氧分压(58.12±5.2658.34±5.22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48.59±5.1448.57±5.34mmHg、血氧饱和度(90.12±6.2290.31±6.17)%、氧合指数(190.34±13.26190.56±13.47mmHg;患者结果对比(t血氧分压=0.163P1=0.871t血二氧化碳分压=0.011P2=0.990t血氧饱和度=0.118P3=0.906t氧合指数度=0.064P4=0.949)。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氧分压(96.59±5.2690.11±5.12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34.26±4.1240.51±4.62mmHg、血氧饱和度(98.01±6.3493.11±6.21)%、氧合指数(326.34±15.26300.04±16.37mmHg;患者结果对比(t血氧分压=4.835P1=0.001t血二氧化碳分压=5.523P2=0.001t血氧饱和度=3.020P3=0.004t氧合指数度=6.435P4=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更高,血二氧化碳分压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心率(86.12±6.1586.33±6.24)次/min、平均动脉压(8.95±3.128.89±3.26cmH2O、中心静脉压(77.59±6.4577.37±6.17mmHg;患者结果对比(t心率=0.131P1=0.896t平均动脉压=0.072P2=0.942t中心静脉压=0.133P3=0.894)。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95.10±2.6793.44±2.39)次/min、平均动脉压(9.51±0.619.01±0.58cmH2O、中心静脉压(78.25±1.2477.31±1.09mmHg;患者结果对比(t心率=2.537P1=0.014t平均动脉压=3.253P2=0.001t中心静脉压=3.119P3=0.003)。实验组护理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角色功能70.26±5.2671.22±5.14)、情绪功能70.31±5.1470.41±5.22)、认知功能71.24±5.4171.34±5.22)、社会功能70.35±5.0770.11±5.12)、躯体功能71.26±5.3770.49±5.33);患者结果对比(t角色功能 =0.714P1=0.477t情绪功能=0.074P2=0.940t认知功能 =0.073P3=0.941t社会功能 =0.181P4=0.856t躯体功能 =0.559P5=0.578)。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角色功能86.12±3.5680.12±3.67)、情绪功能87.14±3.8580.37±3.94)、认知功能86.69±3.6181.22±3.47)、社会功能87.22±3.4981.74±3.67)、躯体功能87.44±3.4482.30±3.58);患者结果对比(t角色功能 =6.419P1=0.001t情绪功能=6.720P2=0.001t认知功能 =5.965P3=0.001t社会功能 =5.922P4=0.001t躯体功能 =5.655P5=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较为迅速,病情危重。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随着病情发展加重,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脏器功能衰竭等,威胁生命安全[6-8]。采取俯卧位通气技术有助于对患者肺部进行保护,改善肺泡压力,降低肺损伤风险,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率,控制病情[9-10]。传统俯卧位通气方法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影响血流动力学等不良影响,促使氧合指标受到影响无法达到预期值,功能改善程度不佳[11-12]。通过俯卧位通气技术优质护理针对患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通过软垫、移动头部、抬高床头、定期协助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缓解、协助换位、加强个人卫生清洁、控制温度湿度、注意保暖等措施,减少对皮肤受压迫力的损伤,促进管道固定,维持气道畅通,避免躁动引发非计划性拔管等事件引发损伤影响疗效,转换体位前提前停止鼻饲避免反流,协助排痰。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护理干预,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血二氧化碳分压更低俯卧位通气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症状缓解,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技术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俊豪,陈辉龙,王菊香,郑薇亮,吴闯,刘敬乾,吴锡阶.俯卧位通气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4,31(1):116-121

[2] 郑尧,石泽亚,宋英.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在清醒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4,5(1):16-21

[3] 鲁海飞,封秀琴,王丽竹,张刘,钱彦颖.肝移植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4(2):151-153

[4] 刘晶晶,李虎成,王琦.早期俯卧位通气联合精细化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3):116-118

[5] 郭茜,汪小康,陈雪薇,杨影,张瑛.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孕妇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3,38(21):21-25

[6] 王宇娇,高岚,牟静静,赵晓甦.清醒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7):881-885

[7] 林艳萍,林兰,黄梅英,张玲梅.基于风险预警理念的分级管理结合俯卧位通气技术在重症ARDS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8):13-15

[8] 赵玲,刘英,姜琦,蔡丽.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3):1629-1634

[9] 郭红.早期俯卧位通气在小儿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药研究,2023,2(9):36-38

[10] 姚智远,王晶,廖兆敏,李绍年,王莎莎,李光,夏文芳.糖皮质激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11):1343-1351

[11] 徐大才,丁蓉,张磊,王璐.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30):2329-2334

[12] 汪赟,夏柳勤,杨湘英.俯卧位通气患者使用平躺式移位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4(10):882-886

[13] 胡燕,李冬英,李欣,华雅琪,魏际穷,方岚,余丽娜,习苏园,胡晶.可调节俯卧位通气支架式头部气垫在重度ARDS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4,25(1):78-82

[14] 白奎,郭凤杰,秦国泉.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4,33(3):451-455

[15] 马敏,张芸.综合护理措施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药研究,2023,2(20):120-1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