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素养;教育实践
正文
引言:初中历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态度和历史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旨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失衡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的失衡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侧重于历史事件、人物和事实的传授,而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失衡导致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探索历史的背景、因果关系及其对现实的影响[1]。因此,教学内容的传递与历史素养的全面培养之间需要更好地协调和平衡。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现状之一。教师通常依赖传统的讲授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和互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主动性,难以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和深入理解。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学方法应当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包括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综合性历史素养
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综合性历史素养方面。综合性历史素养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理解历史进程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深入探索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及其影响,学生能够形成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多维度理解,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判断能力[2]。这种综合性的历史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具备更为深刻和全面的分析能力和应对策略。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方面。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历史事件背景、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知识,还能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的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影响和意义,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提升其在面对信息时的综合能力。
三、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被鼓励去发现和探索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强调学生在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和讨论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设计问题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事件的背景、相关文献和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其历史素养和学术能力。
例如,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可以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学生可以通过研读孙中山的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探讨他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孙中山的革命理念、策略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孙中山的思想,还能够探讨其在历史背景下的战略决策和对未来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理解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之一是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这种方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或事件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3]。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案例分析和讨论不仅限于教师的指导,更鼓励学生在小组或整个班级内展开互动和思想碰撞,促进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这种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和学术能力。
例如,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教师可以选择关键事件如辛亥革命,引导学生探讨其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并分析革命成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促进学生理解革命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观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这种策略不仅使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深入思考和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资源
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之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资源。这包括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历史文献和多媒体资料等多样化的资源。通过让学生接触和利用这些资源,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文化背景和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通过多种历史资源的利用,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和全面理解历史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研读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历史资料,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大转折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变迁及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这种策略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文献分析能力和多视角思维,使其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结论: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是一个既具挑战性又具有深远影响的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历史问题时,具备独立分析和综合应对的能力。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我们能够为学生的学术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历史素养卓越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王静.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21(4):0178-0178.
[2] 聂登桂.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辽宁青年, 2023(15):0031-0033.
[3] 韦国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 202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