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邹碧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

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内容的有效整合是当前的主要趋势。分析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突出问题,从提升教师素养、整合技术与教学、构建教学环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建立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正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信息化大潮中,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落实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内容的有效整合不仅有助于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还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探讨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内外的翻转。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等方式预习;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教学还能从多个感官入手,如通过影像、音频等形式,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展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添课堂趣味。

(二)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整理教学资源,制作出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信息化教学能融合多种信息技术,形象展示出历史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实现因材施教。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屏幕快速列出相关思维导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这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拓展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学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和研究成果,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包含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但课本中的内容有限。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时搜索信息,解决教学课堂封闭的问题,丰富历史教学内涵。

(四)增加教学互动性

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等形式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加强师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互动,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不断发现和探索中提高历史素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电子图书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的限制,引入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和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和多元文化意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软件等手段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便于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复习,从而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二、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

部分历史教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或实践经验,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方式搬到电子设备上,没有真正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部分教师可能缺乏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能力。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展示工具,而没有将其与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度融合。这使得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限,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潜力。

(二)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

一些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可能过于依赖技术,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他们可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播放课件,没有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参与感。过度依赖课件和预设内容可能会减少教师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和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历史是一门需要深入讨论和思考的学科,缺乏师生互动会限制课堂的活力。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板书、小组讨论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更为有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使教师忽视这些传统方法的价值。

(三)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

互联网上虽然有大量的历史教学资源,但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整理这些资源,导致引入的课堂资源存在错误或偏差,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一些学校可能缺乏高质量的历史教学信息化资源。虽然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其中很多资源可能并不适合初中历史教学,或者质量不高。这使得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时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价值

在信息化教学中,一些教师可能过于追求新颖和时尚,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板书等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忽视它们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如果教师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呈现知识,学生可能会变得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三、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他们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定期组织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涵盖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资源搜索与筛选、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网络安全等。培训形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在线课程、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确保教师能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网络资源搜索和筛选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技能。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在线教程、参加网络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技术知识面,提升应用水平。教师应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网络互动环节、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课堂管理等。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明确竞赛旨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鼓励教师制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课,展示其在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在线互动工具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中,增强历史体验感。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软件等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搜集记录改革开放进程的纪录片片段、新闻报道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并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升;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同一地点、同一场景的图片,通过对比展示城市面貌、居住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例如,制作VR场景,模拟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街道、居民家庭等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变迁。

(三)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历史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例如,配备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方便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搭建专门用于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平台,集成课程管理、资源共享、在线交流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也可以建立历史教学平台或网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鼓励教师团队结合本校实际和历史学科特点,开发符合教学需求的校本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试题库等。

如,结合桂林市进行历史信息化教学的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可以充分挖掘桂林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桂林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桂林山水、摩崖石刻、历史文化街区等。在校本教学资源开发中,应明确这些特色,并围绕它们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桂林市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桂林的历史文化魅力。同时,教师可以拍摄实地照片或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将整合的桂林市历史文化资源和制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同时,定期更新资源库内容,确保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电子图书馆等,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如,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可以鼓励学生在线查找资料,共享学习资源,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如制作科技文化发展时间线或社会生活变迁报告。引导学生分析“两弹一星”等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科技文化因素,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五)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

为了评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和指标,以客观全面地评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个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教学能力等因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可以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的实践策略需要从提升教师素养、整合技术与教学、构建教学环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建立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倩凡.利用现代信息元素优化历史学习方式——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求知导刊,2021,(49):17-18.

[2]宋加臣.信息化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7):138-139.

[3]徐欣.信息化背景下历史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4):36-37.

[4]江诗华.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8):137-138.

[5]刘梦骁.刍议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智力,2021,(08):83-84.

[6]谭晓静.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微课开展历史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1):87-88.

[7]汤仁斌.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有效策略实践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1):41-42.

[8]王志刚.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历史备课模式的实践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9):237-238.

[9]王蕾,姜肖,赵丽娟等.历史专业核心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应用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5):120-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