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钟丽琳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而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是乡村振兴人才重要孵化器。当前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大力发展并强化各专业及课程建设的乡村振兴服务特性。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在改革过程中面临农文特点弱等问题。本研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如何面向乡村振兴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新闻专业构建面向地方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需要深耕“农+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闻基础+“农新”核心+产业拓展课程体系,探索校地+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新模式。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本科 新闻专业 课程体系

正文


一、引言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涉农职业本科教育已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重要“培养皿”,“输血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1500所,农林类高职院校54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总量和各类专业人才类型、层次、规模等方面非常不足。涉农职业本科院校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方向依据,以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课程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培养输送生产、建设、管理农业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要顺应农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培育更多现代农业高层次职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适应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乡村振兴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所、唯一一所涉农职业本科院校,肩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由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合并转设组成。院校以农为主,已设置农业工程学院、食品药品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城乡建设学院、智能装备工程学院等“三农”特色显著的专业。对于原属于非农院校的人文与艺术类专业,则遇到如何产教深度融合、教学改革等问题。新闻专业是传播信息、推广技术、宣传品牌、提升乡村形象的核心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构建以服务广西乡村振兴为导向的职业本科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农”化对于培养具备新闻传播技能、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具重要意义。

二、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困境

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应以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三农,课程实施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但当前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在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皆存在农文特点弱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农+”衔接不足。

涉农职业本科的专业须体现“农”或“农+”的人才培养特点。新闻专业强调能力本位,明确以市场需求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职业目标为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当前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就业广泛性,就无法兼得精专性。新闻专业将媒体单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院校等作为主要就业方向,就必须培养学生采编与制作、宣传推广职业能力。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考虑学生适应胜任采编及宣传类工作,认为学生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便可胜任不同领域的工作。但术业有专攻,农业新闻具有其独特性,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农类基本知识。新闻专业试图通过案例的方式体现“农+”的培养特点这种形式过于随意,只能附着表层

(二)专业课程设置“农文”特点不明显。

当前涉农职业本科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新闻专业侧重于新闻学的理论知识,跨学科融合不足“农文”特点不明显。以广西农业职业大学新闻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新闻理论、传播原理、摄影技术、摄像技术等;占比15.2%;专业核心课程专注专业核心,围绕采访与写作、编辑、拍摄、剪辑几个板块,占比19.8%;专业拓展课则针对跨专业和专业融合、行业发展动态的角度设置,课程占比7.8%。其中,与三农直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数量为0;专业核心课程为1:三农深度报道;专业拓展课程为2:农产品直播、农业品牌宣传片策划与制作。整体专业课程设置并未凸显农文特点,对于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涉及较少,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这使得学生在处理复杂的农业新闻时缺乏全面视角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新闻理论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缺乏对农业新闻的深入理解和报道能力。

(三)专业课程实施与乡村产业的渗透度较低。

职业本科强调产教深度融合,涉农院校专业应积极联动乡村产业,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就课程实施情况看,新闻专业的课程大多聚焦新闻传播基础理论、采访写作编辑技巧以及媒体运营等方面讲授与实践,与国内或本地乡村产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内容极少。其次,新闻专业与乡村产业的合作机会有限。虽然乡村产业宣传需求高,但新闻专业与乡村产业并未建立适合的合作机制,课程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此外,新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对接乡村产业的实际情境、现实需求学生的实践浮于表层,不切实际。同时,强实践性的课程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和实地考察机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专注地方乡村振兴,深耕“农+文”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需要宣传,农业发展需要传播。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应精准定位专业的社会服务作用,关注地方乡村振兴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变化,深耕“农+文”人才培养模式,将“农”嵌入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专业主要能力要求,优化“农+文”人才培养专业能力。

新闻与“农+文”的新闻专业能力要求明显不同。“农+文”的新闻专业培养的新闻记者需储备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以便更准确地报道农业领域的新闻;新闻编辑需要提升对农业新闻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业新闻报道;全媒体运营师需要具备专业融合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熟练应对不同媒体平台和多样化的受众群体。

2.打造与地方产业同步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前瞻性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专业打造与地方乡村产业同步的核心课程体系需要深入调研地方乡村产业的发展情况、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炼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核心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关注乡村产业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如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构建贴近乡村产业实际的课程内容;关注乡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农业产业的创新路径。

3.重视跨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新闻专业优化“农+文”人才培养专业能力,需要打破专业壁垒,与本校农学专业合作,借力本地媒体业界农业宣传方向行业专家,聘请乡村振兴传播领域的资深记者、编辑、新媒体运营以及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行业导师,参与新闻专业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实现优势互补。

(二)升级融合型课程设置,构建新闻基础+“农新”核心+产业拓展课程体系。

升级融合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新闻的深层关系,设置适应区域农业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

1.优化新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新”专业融合思维。

新闻专业基础课是构建学生新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新闻及传播理论教育不可忽视,不可弱化。专业基础课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事业的本质和使命。在确保专业基础课前提下尝试跨学科知识融合,将农业的基础知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新”专业融合思维。

2.完善新闻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农+新”专业核心能力。

新闻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支柱。针对农业新闻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农业+新闻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在了解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下,学习农业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知识,并通过随堂练习、讨论、提问、操作、实验、实践等方式实现知识转化。

3.开发特色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农+新”专业兴趣及就业适应能力。

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产业适应性,将农业特色发挥极致,积极挖掘并开发符合地方乡村产业需求、乡村振兴建设需求的特色课程。如根据地方乡村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针对性的课程:农产品营销策划、新媒体产品设计、农业品牌传播、农产品摄影等课程,同时开设一些与地方产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茶文化与茶艺、坭兴陶艺术鉴赏与制作、民间技艺传承与创新等,以实践教学为特色,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产业实践。

(三)优化课程实施路径,探索校地+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新模式。

职业本科深度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本科新闻专业教育可以紧密结合广西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课程要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需要与广西农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新模式

1.整合校地资源,丰富课程教学方式。

新闻专业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广西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整合地方农业特色和乡村产业资源。开展校内校外讲座或专题授课等多样化形式,邀请地方资深媒体人、农业专家学生讲解地方农业发展和农业宣传的最新动态和政策方向。

2. 引入企业实践项目,优化项目式教学模式。

新闻专业应在强化媒体单位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乡村企业、地方农业企业深度合作,尤其是地方龙头企业,将企业真实宣传项目引入课堂,作为项目式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合作了解企业对宣传人才的需求,通过项目直接参与企业的新闻采访、宣传报道和编辑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闻传播的技巧和方法。

3. 设实践教学基地,提高课程实践教学形式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校外及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环节从传统教室改换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农业行业、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结语

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作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新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构建尤为重要。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新闻专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新闻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案例植入。当然,新闻专业的改革优化离不开政府、学校、业界多方支持。学校设施不完善、实践基地的匮乏、合作模式的不成熟都会影响新闻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涉农职业本科新闻专业在转型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新闻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如何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是需要解决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OL],(2023-02-14)  http://www.moa.gov.cn/xw/zwdt/202302/t20230214_6420464.htm

[2] 施南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检视与推进路向[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48-51+61.

[3]  胡彩霞,檀祝平.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8):68-73.

[4] 朱忠义,郭广军,周凌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12-18.

[5] 张孟.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04):41-46.

[6] 易水发.广西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供给耦合探究[J].广西农学报,2022,37(03):87-92.

作者信息:钟丽琳,女(1990.10—),汉族,籍贯 广西南宁,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课程与教学论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