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体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杨丽娟 王瑜

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 26000

摘要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旨在研究小群体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对水平三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专项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群体教学法 体育教学 教学实验 应用研究

正文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也根据国家政策与山东省课程设置的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除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也有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不断的走进校园,与学生们所熟悉。围绕着“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的“抓手”也不断丰富起来。体育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与互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从这个维度来说,一堂课的衡量标准应该更多的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互动的程度成效

传统的体育课上,教师一把抓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不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因材施教。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力有限,并不能做到完全对每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有所成。

小群体教学法正是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按照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特征,使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点、能够相互促学的小群体。体育教师提前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下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水平自主进行选择分组,在课前进行研究,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共同安排练习的方法,并课上共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布置课堂上需要的场地器材,在课上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引导与帮助,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快速的解决有的学生学的好,有的学生学不了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身体得到有效锻炼,并学习到正确的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体质得到改善与提高。

1.2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针对着体育教学的变化,我校围绕水平三学段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将“小群体教学”运用于水平三学段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中,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根据某些共同或特定的联系组成一个小型学习小组,并利用互动、互助和相互竞争的群体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培养情感,培养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小群体教学模式最早来自于日本的小集团学习理论。但最初并不是起始于体育学科,而是一般教学理论研究的话题,逐步为体育教学所借鉴。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需求和有利于小组学习要求的学习群体,在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群体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群体及个人的积极性相互竞争合作,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学生全面发展。

国外人士对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Le win研究了该群体中各种隐藏的作用和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以及对个体行为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的相互影响。具有不同特征、不同知识结构同伴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相互学习,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利用集体共同的力量相互协作完成学习要求和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并为动机、毅力和责任相对较弱的学生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其次,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共同演员效应”。[1]研究发现,小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第三,群体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效果的评价。

1. 3.2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目前国内有较多的针对具体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王宏、赵晨在《小组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共同学习。

王明洋《高校网球小群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中指出利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精神提供重要的助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孟永群在《运用小组教学模式改进健美操教学形式》一文中,分析了小组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指导思想,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案例。虽然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多种形式,但在单元开头一般都有分组和集体形成的过程。[2]

1.3.3小群体教学概念界定

小群体教学也称为“人际交往”或“小组”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根据某些共同或特定的联系组成一个小型学习小组,并利用互动、互助和相互竞争的群体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培养情感,培养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者所在学校所教水平三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青岛市图书馆等资料库,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小群体教学和小组体育教学资料的研究,了解及掌握国内对小群体教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后效果问卷调查和组织专家对教学效果全面评估。

2.2.3访谈法

通过对参与小群体教学和训练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小群体体育教学对于日常指导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

2.2.4行动研究法

参与小群体教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教师要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多种可操作策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小群体教学法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兴趣的影响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多是采用先示范后练习的方式进行授课。在课上,教师对运动技能的练习进行安排与布置,学生一味的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练习,基本是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自我认识和主动性较差,渐渐地会对练习内容失去兴趣,不利于课堂效果的发挥。而以小群体教学为主题的课堂上,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导向性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根据小群体的状态自主进行安排与调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讨,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2小群体教学法对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的影响

小群体教学能否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是小群体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问题。根据不同小群体的特点,设置“以赛带练”“以练促赛”的方式对小群体活动提出不同要求,有赛有评,以评价为主,促进学生在练习中热情的保持与提高,并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国家青少年体质监测项目和标准,对小群体设置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方式,对他们的进步和达标进行评估并作出奖励。每个小群体的优势项目不同,弱势项目也不同,不要以固定的动作完成数量来单一的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考量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提升,采用多元化的标准对他们进行评价。因此,小群体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基本技术的掌握。

3.3小群体教学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小群体教学法中,团体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学习目标,必须同心协力用团体的能量来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每个成员都要维护团体互助的精神,以及积极竞争的意识。当大家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时,课堂氛围会根据学生的状态变得生动、活泼,小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每个学生都会在小群体的集体学习中获得影响和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自我提升、自我进步。小群体根据群体特点和每个人的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前选定群体的小队长。在小队长的带领下,体育课前根据小组的实际学习特点和需要制定体育学习或锻炼的目标和计划,包括每学期、每周、每天、每节课的计划,并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调整。这表明小群体教学更能使学生在组间的联系更紧密,交流更深入。

3.4小群体教学法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小群体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保证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外,还要帮助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考验体育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对本课学生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体育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就不能较好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不能体现出这些教学方法的价值和用途。因此,体育教育方法的选择还应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教学风格等特征相结合,另外,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特点以及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买施和最终效果。因而,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优势与教学方法的特点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特长,如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精湛的运动技术演示、幽默风趣的语风,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力和須密的思维能力等,以保证各种教学方法及体育教育方法体系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建议

4.1研究结果分析

1)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学生的体育课堂上学习兴趣方面,小群体教学法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效果显著。学生不再是根据教师的课程安排机械的组队练习,而是通过自己与小组成员的努力,根据课程任务与要求,自行设定本次课的练习方式与练习密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可度与参与度,相比来说小群体教学法更有效。

2)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习兴趣和同学关系的影响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方面,小群体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分组协同学习为中心,能够充分开启学生的身心自由度与参与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通过组内与组间的相互对抗练习,结合课内总结评价,不断磨合成员间的默契与韧劲,提升了小群体组内的团结协作,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思考来实现合作与创新。

3)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学习体育基本技术的影响

在学生的体育基本技术水平方面,小群体教学法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4)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时,需要多考虑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与各小组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次课要学习的运动技术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特点,及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作出预判和指导,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小群体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探索与实践小群体教学法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成果,隐性地提高了教师的体育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2建议

1)在引入小群体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认识自身现状,合理判断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能够有目的的向群体成员和老师寻求帮助,进行学习和练习;最后,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加明确,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

2)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这样的互动式总结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缺点,更有利于组间合作和共同进步。学生组间评论彼此动作是否合理合适,是否重复单一,反思小组和个人的练习方式。课后,教师得到的反馈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实现多元化的评介方式,发挥激励学生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李海英.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郭丽娟.浅析小群体合作学习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优势[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2,17(3):53-54

[4]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 报,2005(03):108-111.

[5]黄继琼.体育课教学“小群体学习法”初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1993,(03):72-75.

[6]孔凡波,刘永立.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中学生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J].运动,2011(03):71-72+70.

[7]王海,张彦崇,谷化铮.小群体教学模式在篮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6):76-80.

[8]许婉敏.浅谈小群体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2,(02):97-1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