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辨析与理性建设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 辨析 理性 建设路径探索
正文
引言
2004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始课程思政探索,经过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原则”以及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中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等文件课程思政开始拓展深化,党的“十八大”以及“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全方位课程思政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进入一个“全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的三全局面,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依托“教育强国战略”背景、立足“新质生产力构建”作为新时代重新上路的时代精神指引,不忘初心、纠偏行正,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影响力,提升高校教学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有必要对20年的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反思,重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真正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义。
一、当前课程思政的三个主要误解。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当下已进入“全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的三全落地时期。由于教师自身主观认识及专业能力上的欠缺、以及课程建设进程的压力、评价制度设计的探索性,在落地过程中出现两类状况,一是高校课程思政首先由高校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统筹进行推进,由于理解上的差异、贯彻落地工作中,会遇到专业课教师的主观逆反,部分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者就回归到“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老认知模式中;二是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中的简单化理解与形式化操作、导致“重量不重质”、“先量后质”等现象长时间存在,严重课程思政的真正要义的发挥,致使课程思政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表现有三个方面的误解:
1、红色教育误解。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是一种红色教育的课堂化,教师要把红色精神深入、填加到课程中去。
2、无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误解。每一个教师都参加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列中来,增加思政工作教育力量。
3、德育教育误解。课程思政基本等同于德育教育,就是帮助同学构建正确的社会三观。
二、课程思政的正确理解和概念辨析
课程思政的理解从: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五个概念辩析得以成立。
1、“思”的理解:广义的思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构建世界的方式,“思有同源”是黑格尔《大逻辑》的基本立论点和辩证法的发生机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源头。狭义的“思”是思维范式、思维模式,就是人类面对具体环境、具体问题采用的那些逻辑方式、推理方式、认识方式等等。目前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心智模式概念就是思维逻辑模式。
2、“政”的理解:政是大众,拓展及衍生、演化出来的意思就是人类、人群(人的集合)、众人(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到个人层面,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本身都具有外部性,都会与他人互动影响,这也是人与社会构建与被构建的关联。权力是政治的反应,但并不是政治的本质反应。政治是人类自己包括个体和群体共同构建的,为了形成一种良好的人与社会的关联,可以从秩序的构建、或从价值观构建、或从利益方面、或从内外绑定等多方面、多角度来达成,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形成。
3、“思政”的理解:思维方式、心智模式主导人的行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具备外部性,也就是具有政治性。把思维与外部性的效果结合起来就是思政。
4、“课程”的理解:课堂是学生学知识、练能力、育素质的主要平台。课程即是某类知识的集合,课程是学知识的载体与舞台。知识是课程的主要构成单元,所以课程的理解主要可从知识的理解获得。
康德哲学作为“现代哲学之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物自体不可知”的划时代人类理性认知之路,作为人类独有的“经验、先验、超越”认知成果,知识具有历史性、特殊性,而不具备客观普遍性、唯一性、绝对稳定性,知识本身天生具有局限性、存在漏洞、存在全面理性的不可能性,这是由人的局限性、包括视界局限、思维局限、历史局限所决定的。知识也是发展的、可变的。既然“不可知”,马克思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倡导用实践的方式去探索新的世界、新的知识。毛泽东思想也用矛盾论来构建我们的发展观和世界观。
由此,课程不是教授简单的、标准的、静止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具有发展生命力的知识。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在某种条件下、基于某些人群、为了某些目的所进行的探索研究与归纳成果。当条件发生改变、当研究者本体发生改变、当目的发生改变,所有的知识都将改变或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5、“课程思政”的理解。
(1)广义的课程思政。任何课程内生成的知识都蕴含者某种(或多种)逻辑(广义的逻辑就是思维)、某种思维发生学,这种(这些)思维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某些生产力(人类理智的产物),生产力的外部性会对时代、对现实、对人、对意识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他们在构造着世界、构造着所谓的文明和秩序、构造着社会关系、秩序、方向等等。这应该是广义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
(2)狭义的课程思政。教师为了某些目的,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去有意识、主体性的把握、领会和传授课程知识中的思维模式,外部影响,让知识本身包含的思维模式、外部影响具有了先天的观念、价值和力量,从而从课程教授中达成被教育者的一种课程世界、课程生命、课程价值的收获,帮助被教育者形成一种专业的、职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自然地三观、更不是通俗的社会三观。
6、概念中的几个关切点辨析。
(1)知识是否是中性的?
知识从来不是中性的。知识无法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随着主体发挥作用的。 知识之性分一阶性和多阶性。 一阶性分为发现性、创造性、占有性和使用性四种。分别表示知识产生和运用时的善恶本性。 二阶及多阶性是对上述有关知识构建活动及知识运用进行批判,比如大力提倡或拒绝发展,甚至就把知识裹进了意识形态及政治领域,比如对战争中高科技使用的遣责及反对。 把知识模糊为中性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实质是一种对恶的掩盖。知识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唯独不能是中性的。
知识非自然之物,乃人为之物。自然之物非因人而生,故天生中性。人为之物一开始就与人相关,脱离不开显性与隐形的目的,当然从始至终不可能是中性的。
(2)学生三观的形成。
自然三观。目前来看,多数学生的三观都是自然形成的,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形成的经验性思维框架和模式形成的三观。这种三观是未经思考和反思过的,具有偏狭性、不稳定性、不合理性、局限性、多变而不定型性等等。
社会三观。社会三观是同学的自己社会经验和庸俗社会认知等等构成的。多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误解性,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发展和成长。
理智三观。只有在人类理智的熏陶下、经过不断的认知思考、辩证思维和反思稳定下的三观才是具有人生价值的三观。这种三观的形成,需要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人生认知的总结、更需要思政的结合。而课程思政是理智三观能完美的融合三者,是构建理智三观的最好舞台。
三、课程思政的目的、来源依据、定位、作用和意义。
1、课程思政的目的: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所需的人才素养。
2、来源依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国战略”的高校教育。
(2)新时代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3)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变化以及创新,特别是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可能性构建思维。
3、定位:课程思政不代替思政教育工作、不是红色教育、不是德育教育、不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叠加。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发现课程知识中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模式的行为方式和外部性效应,达成一种包含知识、包含思维、包含行为方式和外部性的一体化统合,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更全面化、系统化的课程构成,然后在课堂中给予实施。
4、作用。构建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职业理智能力,为构建正确的、有价值、适合时代、适合群体及共同体模式的三观服务。
5、意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核心的、内生性的人才培养新价值。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和原理
1、原则:必须从课程出发,从知识体系构建中去做课程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是专业之本、是专业教师教授之本。
2、原理:用课程观、知识观构建课程新思政。
(1)课程本身的思维模式是实践的、不断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并且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的,思是思政的起点、政是结果与效应。
(2)牢牢把握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课程思政本身具备世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共同逻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颠真不破的真理性、是我国具体时间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这些认知将导致和要求我们的思想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辩证的、批判的,避免用当前的中西方文化的简单对立思维去把握世界,而应该真正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把握世界、把握民族、把握历史。由此,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基础。
(3)可以用课程思政的来源去反溯性建构课程思维。决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反套、硬套思维模式,这是荒谬的、不成立的,这样的结果会造成课程与思维的分立,导致课程与思维的双丢双废。
五、课程思维的三种切入方法(如何做课程思政)。
基于知识来构建课程思政。
1、从历史角度(知识从哪里来?)。课程从何而来,深入到前课程(没有此课程之前)境域,然后通过课程构建的场域、背景、条件、环境、面对的困难和障碍来思考课程的主逻辑、知识的分逻辑。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有无对比。——历史唯物主义。
2、从本体(知识本身)角度(知识是谁?)。课程本身构建出来的新思维逻辑、经验积累出来的规律、分析推论出的原理与知识产生出来的价值。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唯物论,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3、从目的角度(知识要干什么、去往哪里?)。知识的目的是演化的。开始为了认识世界、在世界中生存,然后为了改造世界、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里充满了实践,接下来是为了生活的更有价值、这才形成了更广泛、更多元的知识体系、知识构成。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从自然方式构建、到自为方式构建、最终步入自由方式的构建,期间必然充满比如宗教、比如非理性、比如意识形态等其他要素的干扰与斗争。知识的目的是个多面性的东西。这是课程思政的资源库。
六、三种方式的运用。
一般来说,综合使用三种方式,达到三种方式共用是最好的方式。但基于万事开头难的权宜考量,提出三点建议:
1、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议从以第二种方式构建为主(或开始)。比如数学,从规律性认知和不同体系的对比,本身就能得出各种思维模式,政治秩序构建模式,中国式民主和西方式民主的底层思维就来自于数学的最初构建。
比如中医、西医课程,本身的逻辑就造就天生的看待世界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整体观、和为贵以及普适性皆与此相关。
比如力学。力的性质及结构本是人际间最初的政治模型构建。结构主义认知思维的底层逻辑也与力的思维模式相关(结构力学教师可以看看结构主义的《人类考古学》)。
2、专业课。专业可实践意味浓厚,从目的角度去把握能起到提纲签领的作用。例子众多,不需枚举。
3、文科、通识课等,比如法律、政治、文学、历史等,建议以目的与历史轮相结合的双构建为主。当然很多课自然就会结合其本体角度,具有天生的主体性。
七、课程思政可能的构建阶段或路径
毋庸置疑,由于传统思维的制约、教师及学生的素质不同、学校固有的教育认知及制度惰性,作为一项国家新质生产力的课程思政建设之路任重道远。预计课程思政将经历三个阶段:
1、课程+思政阶段。此阶段为形式阶段。多是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没有融合或只有形式上的融合。
2、思政课堂化、课程化。课堂化把该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搬到课堂上来进行教育。典型代表就是红色教育进课堂的形式。课程化,就是把某些思政的教育编入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中教授这些思政内容。这是滥竽充数的思政教育。
3、课程思政化。以课程为本,不断发掘课程中固有的思政东西,以课程与思政无缝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授课。其本质就是,思政天生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中本就不能少了思政部分。每一个知识都蕴含思政、每一个思政都都有其知识支撑。其最高水平,教师讲课是无知识不思政,同学收获标准是无思政不知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 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出版社出版.2004.
[3] 邓晓芒 / 赵林.西方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5.
[5]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