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辨析与理性建设路径探索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张向东 王敏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

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质的应含之意,实践中探索已达20年。作为“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教育机体,课程思政建设有必要对20年的探索进行反思。文章缘起课程思政落地的过程中的简单化理解和实践中的误解,重新对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初心辨析,厘清从国家教育事业方向的外部共同性要求及课程本身的内在差异性的课程思政概念内涵——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发现课程知识中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模式的行为方式和外部性效应,达成一种包含知识、包含思维、包含行为方式和外部性的一体化统合,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更全面化、系统化的课程构成。 探索真正面向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面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创新,面向高校学生不同于“自然三观”和“社会三观”的“理智三观”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思路,追根溯源课程思政的原则和原理,提出基于专业知识本身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三种实践路径探索及最终形成的课程思政特征,系统化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的理性建设框架。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 辨析 理性 建设路径探索

正文

引言

2004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始课程思政探索经过2015年7月中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原则以及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中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文件课程思政开始拓展深化党的十八大以及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全方位课程思政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进入一个全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三全局面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依托教育强国战略背景、立足新质生产力构建作为新时代重新上路的时代精神指引,不忘初心、纠偏行,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影响力,提升高校教学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有必要20年的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反思,重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真正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义

 一、当前课程思政的三个主要误解。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当下已进入全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的三全落地时期。由于教师自身主观认识及专业能力上的欠缺、以及课程建设进程的压力评价制度设计的探索性,在落地过程中出现两类状况,一是高校课程思政首先由高校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统筹进行推进,由于理解上的差异、贯彻落地工作中,会遇到专业课教师的主观逆反部分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者就回归“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老认知模式中;二是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中的简单化理解形式化操作、导致“重量不重质”、“先量后现象长时间存在,严重课程思政的真正要义的发挥,致使课程思政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表现有三个方面的误解:

 1、红色教育误解。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是一种红色教育的课堂化,教师要把红色精神深入、填加到课程中去。

 2、无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误解。每一个教师都参加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列中来,增加思政工作教育力量。

 3、德育教育误解。课程思政基本等同于德育教育,就是帮助同学构建正确的社会三观。

 二、课程思政的正确理解和概念辨析

 课程思政的理解从: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五个概念辩析得以成立。

 1、“思”的理解:广义的思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构建世界的方式,“思有同源”是黑格尔《大逻辑》的基本立论点和辩证法的发生机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源头。狭义的“思”是思维范式、思维模式,就是人类面对具体环境、具体问题采用的那些逻辑方式、推理方式、认识方式等等。目前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心智模式概念就是思维逻辑模式。

2、“政”的理解:政是大众,拓展及衍生、演化出来的意思就是人类、人群(人的集合)、众人(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到个人层面,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本身都具有外部性,都会与他人互动影响,这也是人与社会构建与被构建的关联。权力是政治的反应,但并不是政治的本质反应。政治是人类自己包括个体和群体共同构建的,为了形成一种良好的人与社会的关联,可以从秩序的构建、或从价值观构建、或从利益方面、或从内外绑定等多方面、多角度来达成,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形成。

 3、“思政”的理解:思维方式、心智模式主导人的行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具备外部性,也就是具有政治性。把思维与外部性的效果结合起来就是思政。

4、“课程”的理解:课堂是学生学知识、练能力、育素质的主要平台。课程即是某类知识的集合,课程是学知识的载体与舞台。知识是课程的主要构成单元,所以课程的理解主要可从知识的理解获得。

康德哲学作为“现代哲学之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物自体不可知”的划时代人类理性认知之路,作为人类独有的“经验、先验、超越”认知成果,知识具有历史性、特殊性,而不具备客观普遍性、唯一性、绝对稳定性,知识本身天生具有局限性、存在漏洞、存在全面理性的不可能性这是由人的局限性、包括视界局限、思维局限、历史局限所决定的。知识也是发展的、可变的。既然“不可知”,马克思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倡导用实践的方式去探索新的世界、新的知识。毛泽东思想也用矛盾论来构建我们的发展观和世界观。

由此,课程不是教授简单的、标准的、静止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具有发展生命力的知识。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在某种条件下、基于某些人群、为了某些目的所进行的探索研究与归纳成果。当条件发生改变、研究者本体发生改变、当目的发生改变,所有的知识都将改变或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5、“课程思政”的理解。

1)广义的课程思政。任何课程内生成的知识都蕴含者某种(或多种)逻辑(广义的逻辑就是思维)、某种思维发生学,这种(这些)思维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某些生产力(人类理智的产物),生产力的外部性会对时代、对现实、对人、对意识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他们在构造着世界、构造着所谓的文明和秩序、构造着社会关系、秩序、方向等等。这应该是广义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

2)狭义的课程思政。教师为了某些目的,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去有意识、主体性的把握、领会和传授课程知识中的思维模式,外部影响,让知识本身包含的思维模式、外部影响具有了先天的观念、价值和力量,从而从课程教授中达成被教育者的一种课程世界、课程生命、课程价值的收获,帮助被教育者形成一种专业的、职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自然地三观、更不是通俗的社会三观。

6、概念中的几个关切点辨析

1)知识是否是中性的

 知识从来不是中性的。知识无法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随着主体发挥作用的。 知识之性分一阶性和多阶性。 一阶性分为发现性、创造性、占有性和使用性四种。分别表示知识产生和运用时的善恶本性。 二阶及多阶性是对上述有关知识构建活动及知识运用进行批判,比如大力提倡或拒绝发展,甚至就把知识裹进了意识形态及政治领域,比如对战争中高科技使用的遣责及反对。 把知识模糊为中性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实质是一种对恶的掩盖。知识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唯独不能是中性的。

 知识非自然之物,乃人为之物。自然之物非因人而生,故天生中性。人为之物一开始就与人相关,脱离不开显性与隐形的目的,当然从始至终不可能是中性的。

2)学生三观的形成。

自然三观。目前来看,多数学生的三观都是自然形成的,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形成的经验性思维框架和模式形成的三观。这种三观是未经思考和反思过的,具有偏狭性、不稳定性、不合理性、局限性、多变而不定型性等等。

社会三观。社会三观是同学的自己社会经验和庸俗社会认知等等构成的。多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误解性,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发展和成长。

理智三观。只有在人类理智的熏陶下、经过不断的认知思考、辩证思维和反思稳定下的三观才是具有人生价值的三观。这种三观的形成,需要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人生认知的总结、更需要思政的结合。而课程思政是理智三观能完美的融合三者,是构建理智三观的最好舞台。

三、课程思政的目的、来源依据、定位、作用和意义。

1、课程思政的目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所需的人才素养。

2、来源依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国战略”的高校教育

2)新时代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3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变化以及创新,特别是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可能性构建思维。

3、定位:课程思政不代替思政教育工作、不是红色教育、不是德育教育、不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叠加。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发现课程知识中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模式的行为方式和外部性效应,达成一种包含知识、包含思维、包含行为方式和外部性的一体化统合,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更全面化、系统化的课程构成,然后在课堂中给予实施。

4、作用。构建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职业理智能力,为构建正确的、有价值、适合时代、适合群体及共同体模式的三观服务。

5、意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核心的、内生性的人才培养新价值。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和原理

1、原则:必须从课程出发,从知识体系构建中去做课程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是专业之本、是专业教师教授之本。

2、原理:用课程观、知识观构建课程新思政。

1)课程本身的思维模式是实践的、不断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并且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的,思是思政的起点、政是结果与效应。

2)牢牢把握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课程思政本身具备世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共同逻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颠真不破的真理性、是我国具体时间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这些认知将导致和要求我们的思想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辩证的、批判的,避免用当前的中西方文化的简单对立思维去把握世界,而应该真正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把握世界、把握民族、把握历史。由此,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基础。

3)可以用课程思政的来源去反溯性建构课程思维。决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反套、硬套思维模式,这是荒谬的、不成立的,这样的结果会造成课程与思维的分立,导致课程与思维的双丢双废。

五、课程思维的三种切入方法(如何做课程思政)。

基于知识来构建课程思政。

1、从历史角度(知识从哪里来?)。课程从何而来,深入到前课程(没有此课程之前)境域,然后通过课程构建的场域、背景、条件、环境、面对的困难和障碍来思考课程的主逻辑、知识的分逻辑。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有无对比。——历史唯物主义。

2、从本体(知识本身)角度(知识是谁?)。课程本身构建出来的新思维逻辑、经验积累出来的规律、分析推论出的原理与知识产生出来的价值。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唯物论,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3、从目的角度(知识要干什么、去往哪里?)。知识的目的是演化的。开始为了认识世界、在世界中生存,然后为了改造世界、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里充满了实践,接下来是为了生活的更有价值、这才形成了更广泛、更多元的知识体系、知识构成。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从自然方式构建、到自为方式构建、最终步入自由方式的构建,期间必然充满比如宗教、比如非理性、比如意识形态等其他要素的干扰与斗争。知识的目的是个多面性的东西。这是课程思政的资源库。

六、三种方式的运用。

一般来说,综合使用三种方式,达到三种方式共用是最好的方式。但基于万事开头难的权宜考量,提出三点建议:

1、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议从以第二种方式构建为主(或开始)。比如数学,从规律性认知和不同体系的对比,本身就能得出各种思维模式,政治秩序构建模式,中国式民主和西方式民主的底层思维就来自于数学的最初构建。

比如中医、西医课程,本身的逻辑就造就天生的看待世界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整体观、和为贵以及普适性皆与此相关。

比如力学。力的性质及结构本是人际间最初的政治模型构建。结构主义认知思维的底层逻辑也与力的思维模式相关(结构力学教师可以看看结构主义的《人类考古学》)。

2、专业课。专业可实践意味浓厚,从目的角度去把握能起到提纲签领的作用。例子众多,不需枚举。

3、文科、通识课等,比如法律、政治、文学、历史等,建议以目的与历史轮相结合的双构建为主。当然很多课自然就会结合其本体角度,具有天生的主体性。

七、课程思政可能的构建阶段或路径

毋庸置疑,由于传统思维的制约、教师及学生的素质不同、学校固有的教育认知及制度惰性,作为一项国家新质生产力的课程思政建设之路任重道远。预计课程思政将经历三个阶段:

1、课程+思政阶段。此阶段为形式阶段。多是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没有融合或只有形式上的融合。

2、思政课堂化、课程化。课堂化把该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搬到课堂上来进行教育。典型代表就是红色教育进课堂的形式。课程化,就是把某些思政的教育编入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中教授这些思政内容。这是滥竽充数的思政教育。

3、课程思政化。以课程为本,不断发掘课程中固有的思政东西,以课程与思政无缝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授课。其本质就是,思政天生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中本就不能少了思政部分。每一个知识都蕴含思政、每一个思政都都有其知识支撑。其最高水平,教师讲课是无知识不思政,同学收获标准是无思政不知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 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出版社出版.2004.

[3] 邓晓芒 / 赵林.西方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5.

[5]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09-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