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 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效能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周炳金 江燕

中共兴国县委党校 342400 兴国县鼎龙乡小学 342400

摘要

城市社区承担了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社区承担了疫情防控的重任。但是国内大部分的社区信息化程度低,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依然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社区干部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对社区居民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

城市社区 信息化 管理 服务

正文


2019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县城区内城市社区的成立,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需求,承担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社区承担了疫情防控的重任。但是,县城一级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与对社区居民服务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方式还停留在比较初始的阶段,极大的制约了社区干部工作效率和服务范围。

一、国内县城一级社区管理基本状况

1.管理区域大,服务量大,社区干部少。以兴国县为例,城市社区辖区面积22.11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93个居民小组。每个社区都存在管理区域大、管理服务工作量大和社区干部较少的矛盾。以某社区为例,社区辖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600人(其中户籍居民3192户,户籍人口7737人);涉及的工作包括社区建设、综治安全、安全生产、病情防控、居民服务、民政、防灾减灾、乡风文明、信访、妇联、共青团、统战工作、人大普选、民意调查等相关工作,并需要完成上级各个部门各种各样的台账和资料建设。基本上县委、县政府涵盖的民生工作都需要社区配合,但与之矛盾的是,每个社区的干部一般在7人左右,社区干部的工作量极大。这些社区干部都是社会招聘,没有相应编制,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流动性较大。

2.信息建设化落后,管理服务方法原始。大部分的县城一级的居民社区除办公依靠电脑实现了简单的信息化外,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依然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完全依靠人力排查、上门服务等方式,方法单一。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制约,使社区管理效率较低,居民服务体验感差,在疫苗接种信息排查当中表现尤为突出。肺炎期间,因防控需要组织各社区共建单位干部进行大规摸排就有4次之多,重复的摸排让社区居民极为反感。许多居民向上户摸排的干部吐槽:“我们不是不支持政府的工作,你们上户一次两次我们非常欢迎,但是你们同一个工作重复上户四五次,就是在扰民。有些信息报了又报。”

二、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缩小与国内发达地区社区管理水平的差距。根据从知网、万方等论文数据库收集的国内较发达地区的碉研报告等资料看,内地县城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至少落后10-15年。以上海为例 ,2005年开始,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就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把社区采集的基础数据与相关部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融合,实现共享;上海卢湾区五里桥社区推行“一口式”公共信息化服务新机制,整合各项资源、业务、数据,实行社区事务和服务一口受理、综合受理集中受理、电子受理,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快速传送,方便快捷地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公共服务效能,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在广东,广州市大力推广应用社区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以基础数据建设为重点,坚持条块结合的建设模式,整合进人社区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06年底,广州全市共有90条街道部署和使用社区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现了市、区、街三级政府部门的业务联动。市民通过这一平台,一站式办理社保、计生、民政、出租屋等23项业务;计生和民政部门通过平台实现业务协同,业务管理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广州越秀区北京街在已有的“ 街道劳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街道独居、孤寡老人管理服务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对独居、孤寡老人情况的掌握,促进了对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建立并应用“出租屋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对出租屋的监管,防止出租屋房产税的流失,2006年代征出租屋房产税同比增加101万元;通过“北京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街道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社区环境优化。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是缩小与国内较发达地区社区管理水平差距的重要步骤。

2.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社区干部工作效率。社区以现在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社区干部只能通过社区民警了解到户籍在该社区的人口信息,且联系方式、居住地址等信息因长期未更新导致信息不准确。对辖区内的长住人口的信息(如家庭成员信息及疫苗接种等)几乎是一无所知,给社区干部进行社区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民政求助、宣传工作、疫苗接种摸排等相关工作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力完成,工作量极大,工作效率极低。上级部门无法共享社区基本信息,只能下发各种表格台账让社区上报,又加大社区干部的工作量。

以肺炎防控和疫苗接种摸排为例。社区没有与相关部门联网共享,使得很多数据不能及时更新,也没有长住人口信息,更没有社区居民(含长住人口)疫苗接种的信息,只能发动社区干部和共建单位干部用铁脚板上户进行大水漫灌式的逐户摸排,缺乏精准性,效率不高,居民反映差,影响工作进度。因为没有信息化平台,对于摸排的信息也能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汇总和数据更新,基本上没有办法进行重复使用。

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把人口信息(户籍人口和在县城购房长期定居人口信息)、房产管理、疫苗接种、医疗社保等信息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系统,社区干部可以在后台筛选信息数据,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社区居民可以APP中查询或申报社区服务,就可以极大提高社区干部工作效率,以少量的干部完成社区现有的工作。同样以本次疫苗接排查为例,如果在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社区干部可以后台迅速精准查询在社区居住人员信息(含非户籍人口),仅对已社区内未接完成疫苗接种人员和在外省完成疫苗接种人员进行走访、核实,上传凭证,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完成工作任务,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也可以带来较少的干扰,也可以节省更多时间走未接种人员。其他部门也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平台查询本部门需要的业务信息,或由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相关台帐,这样就可以减少社区干部的工作量。

3.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社区干部上报台帐及填各种表格的时间,释放社区干部大量的工作时间。有充足的时间,才可以给社区居民提供更精细化的居民服务,如调解矛盾纠纷、社区党建、乡风文明建设、宣传、独居孤寡老人关爱服务等。特别是针对社区事务繁杂、治理手段有限等问题,在借助移动端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提供社区档案管理、街面店铺整治、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即时管理,促进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全面提高社区治理效能。社区信息化的实现,可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发布服务、智慧政务服务、社区广播服务等功能应用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高效、智能的社区服务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4.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拓宽社区服务范围。以现有的社区干部和现有的工作量,社区干部只能完成最基本的社区服务。在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可以把政策、意识形态、党建、乡风文明等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把求助申请,社区求职、就业发布纳入社区管理系统,甚至可以建立社区独居、孤寡老人管理服务系统,方便社区干部对独居、孤寡老人情况的掌握,促进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同时还可以把小区物业管理评价也通过信息系统纳入到社区管理范围。可以社区微信群,畅通民意,让民众的诉求及时反映给社区干部,解决社区群众的困难。

三、科学规划,推进社区化信息化建设

1.建立县城长住人口和户籍所在地双重管理机制。我们现有的人口管理方式主要还是以户籍所在地管理为主。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居民的户籍地与居住地分离的情况已经出现并且长期存在,且随着房产交易的变化,居民居住地将成为动态。为适应这种变化,居民需要接受户籍所在地和长期居住地所在社区的双重或多重管理服务的情况将成为居民管理服务的新常态。所以,要推进实现居民户籍地和居住地双重或多重管理,必须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把居民户籍信息与房屋产权信息(居住信息)对接整合,通过居民户籍信息与房屋产权信息的定期更新,对居民实现动态管理。

2.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数据更新共享。社区信息化建设涉及公安、住建、民政等各部门信息,甚至将用水用电等信息也纳入进去,可以用于大数据分析哪些居民是常期在家,哪些居民是节假日在家,以便更准确的为居民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县委、县政府统筹调度,打破各行业信息系统“纵强横弱”的局面,形成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的制度,实现数据更新共享。但是在加强数据共享的同时,居民数据的维护和保护难度也在加大。但内地县城一级的社区干部基本类似于村干部,社区干部待遇普遍不高,上升渠道不畅,流动性较大,来源也较复杂,这就为社区居民信息保护加大了难度。因此,必须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建立加强居民数据的维护和保密机制,保障居民数据信息安全。

3.借助大数据平台,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社区信息化平台是必须联结一个县城各类信息,就需要计算能力强大服务器和能够容纳多类平台的系统。无论是服务器建设和运营,还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管理,不仅每年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足够的相关人才来运营维护,对一个内地县城来说都面临极大的困难。随着各省信息服务平台等大数据平台的开通,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已经在运行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县级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时间,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县城一级只需要把相关信息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每个社区分配一个管理端口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更多的数据对比,加强各个社区联动。

4.与数字化城市建设融合,提高居民获得感。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考虑与将来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融合,留下拓展升级的空间。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干部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效率、拓宽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所以在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考虑社居的各方面利益。

5.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精细化。通过整合社区网格化和信息化社会治理资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多网融合”,以保障群众聚集、资源整合、服务拓展实现云上整理。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在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机关单位与社区党建共建融入到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小区云党支部、楼宇党小组、信息楼长,全力打造“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对网格内发现上报的问题实行多方协作、一网联动,形成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意见反馈从“上报、办理、反馈、评价”的完整工作闭环。

 

参考文献:

1.“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胡燕,何健.继续教育研究.2023(12)

2.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以白城市洮北区T社区为例.王雨石.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12)

3.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社区的建设研究.崔宏尧,刘敏智,于志宏,李杰,殷秀莉.数字通信世界2024(01)

4.社区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推进策略研究——基于系统论视角.孙建平;张嘉晨.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04)

5.信息技术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影响研究.李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Ⅰ辑.2022-05-0

6.上海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卢湾区为例.朱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