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云南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寸楠芳

昆明城市学院 650031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着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挑战。云南省作为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地区,其红色历史和文化遗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云南红色资源的特点及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

云南红色资源;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整合;提质增效

正文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是提升思政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云南省,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宝贵的素材。云南省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也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缩影。这里既有着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奋斗,也有着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抵抗,还有着解放战争中的不屈不挠。这些红色历史资源,如同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云南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革命历史中的关键时刻和英雄人物,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同时,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深远。此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化展览等,可以使思政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学习,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云南红色资源的特点与教育价值

云南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阔,富有民族特色,不仅是云南全省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更是优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保障,目标的实现,素材的丰富,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1]

一)云南红色资源的特点

云南省的红色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广泛性:丰富的红色历史遗产

云南省的红色历史遗产的地域广泛性,不仅体现了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也展现了云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和斗争精神的广泛影响。这些红色资源遍布全省,涵盖了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红色文化风景线,成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自1926年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建立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了多次重要的革命活动和战役,留下了大量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和光辉事迹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不仅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还包括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比如: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战胜利纪念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云师大一二一纪念馆翠华毛主席路居旧址昆明朱德旧居昆明市禄劝县皎平渡九龙木克红军壁画红军长征纪念塔等,这些基地和纪念馆通过展示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和革命活动,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干部和人民以及学生

2.历史丰富性:革命遗址的多样性

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逐渐丰富充实。[2]云南红色资源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历史事件。云南的革命遗址类型多样,既有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所、战斗遗址,也有革命烈士的事迹发生地或墓地,还有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这些遗址如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团街红军总部旧址石板河阻击战战斗遗址红军攻城战斗遗址九龙红军烈士洞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树桔红军渡皎平渡口红军渡江纪念馆昆明黑龙潭革命烈士陵园晋宁长松山革命烈士陵园拖布卡烈士陵园翠华普渡河铁索桥及红军烈士墓等,不仅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3.民族多样性:具有民族风情

云南作为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其红色资源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红色资源民族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云南的红色资源不仅仅是汉族的历史,而是包含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例如,云南的红色基因中蕴含了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的各族人民克服了种种困难,抵御了种种风险,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云南的红色资源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在革命历史中的独特贡献和牺牲。例如,云南地下党革命斗争精神、长征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等,都是在多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这些精神财富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云南省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挖掘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通过创新学习形式,如直播党史课、情景党课等,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云南省还通过“双语”宣讲等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党史,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云南省也注重突出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例如,云南省博物馆通过展示丰富的藏品,让学生感受到云南各族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云南考古体验馆则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古滇国等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生活

   (二)云南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

云南省的红色资源产生于民族危难之际,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资源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其内在蕴含的育人价值愈发凸显,当前的育人工作正是需要将红色资源融入其中,让人才培育的成效更加显著。[3]通过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云南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体现在:

1.历史教育价值

云南红色资源为历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通过展示长征路线图、历史照片和文物,让学生等参观者能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和红军的英勇事迹。这些实物和图片不仅重现了历史场景,也使他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通过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的互动体验活动,如模拟长征路线的徒步旅行,学习者能够更加生动地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红色资源的历史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革命历史的深入研究上。学术研究和历史探讨活动在红色遗址中频繁举行,吸引了众多历史学者和学生爱好者的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对云南革命历史的学术研究,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探讨历史的机会,使得历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2.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云南的红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在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昆明黑龙潭革命烈士陵园晋宁长松山革命烈士陵园拖布卡烈士陵园翠华普渡河铁索桥及红军烈士墓前,学生可以通过敬献花圈、默哀致敬等方式,表达对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献身的烈士们的崇敬之情。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此外,云南红色资源还可以通过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电影展映等,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使得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3.革命传统教育价值

云南红色资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体现在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上。通过参观皎平渡口红军渡江纪念馆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团街红军总部旧址石板河阻击战战斗遗址红军攻城战斗遗址等革命遗址,尤其是红军长征过云南的路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历程。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地。通过讲解员的解说和现场的体验,学生等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红色资源还可以通过举办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故事分享会、革命历史知识竞赛等,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也使得革命精神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通过这些活动,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4.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云南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和道德情操,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忠诚担当、为民服务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通过红色故事的讲述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从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准则。

此外,通过将革命先辈的道德情操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实践。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如在红色遗址进行讲解服务,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革命精神,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实践教育价值

云南红色资源为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机会。通过参与红色旅游、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参与中学习和体验革命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红色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历史,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红色资源的实践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上。通过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故事的采写和传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革命精神。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民族团结教育价值

云南省的红色资源展示了各民族在革命斗争中的团结协作,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参观反映各民族共同参与革命的遗址和纪念馆,学生可以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此外,通过举办多民族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红色资源还可以通过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这些活动通过展示各民族在革命历史中的共同奋斗和牺牲,帮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7.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价值

云南红色资源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如红色主题的艺术创作和节庆活动,可以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来。

红色资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当代文化生活的丰富上。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例如,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也为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红色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三、运用云南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路径

运用云南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独特优势,实现立德树人赓续红色基因的现实需求[4]目前,通过挖掘云南红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运用云南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路径主要有: 

一)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合

思政课的教育方式包括两种,一是侧重直接灌输的“惊涛拍岸”方式;二是侧重间接启发的“润物无声”方式[5]。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文化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合作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为了充分发挥云南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合。这包括对云南地区革命历史事件的详尽搜集,如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历史、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等。同时,还需搜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人物资料、口述历史、文献档案等,以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网络化已成为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云南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平台,提供在线访问,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同时,开发红色资源相关的在线课程、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整合过程中,应对红色资源进行分类和标注,建立易于检索的数据库,使得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快速找到合适的教学素材。此外,教学内容的开发应紧密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模块。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两手抓不仅需要一手抓课堂教学,还需要一手抓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力抓手[6]可见,这一过程需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轨并行,两者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在课堂教学方面,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情境教学法通过重现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革命精神,这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则通过分析云南红色资源的具体案例,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互动式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在线论坛和社交媒体,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这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公共参与的能力。翻转课堂和在线教学等新模式的探索,也有助于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程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组织红色研学旅行,如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此外,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红色主题志愿服务和社区调研,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还能使他们将红色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思政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校园红色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主题征文比赛、红色艺术展览等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校园内的环境布置也应体现红色文化元素,如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红色历史墙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存在。

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5G+VR、三维动画、多点触摸屏、全息投影等网络信息技术,打造集视、听、触、感于一体的逼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打破历史时空距离和情感隔膜,让学生能够以主角的身份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获得交互性、沉浸式、多感知性的真实体验[7]也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线上参观云南省的红色景点,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推动云南红色文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而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教师责无旁贷[8]可见,教师是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对云南红色资源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红色文化研究,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沿革,并掌握思政课课程框架脉络、逻辑构成、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合理设置各章节融入红色文化的内容,做到红色文化与课程章节的融会贯通[9]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这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学观摩、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同时,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四、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云南陆军讲武堂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分析: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

课程设计理论来源于课程设计实践的探索。[10]为了充分挖掘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其诸多的教育价值。因此,相关的课程设计既要注重历史与思政的结合,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教师设计的课程目标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理解并传承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涵盖讲武堂的创立、发展过程以及在关键历史时刻的作用与贡献尤其要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主题单元,如“讲武堂的诞生与时代背景”、“讲武堂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讲武堂革命精神的培育辛亥革命与讲武堂护国运动与讲武堂师生讲武堂的军事训练方法和战术创新讲武堂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讲武堂的校友与革命领袖讲武堂与现代军事教育讲武堂的历史遗产与当代价值讲武堂红色资源的现代转化学生参与与社会实践。教师要通过故事化叙述吸引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还结合历史资料,使用情境模拟,创新性地引入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尤其要在教学计划中融入项目式学习这种模式,让学生分组研究讲武堂某一段历史或者相关活动,最后以报告或演讲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表达技巧。通过这些主题单元的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现场教学活动实地考察和互动体验 

现场教学是强化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红色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思政课现场教学具有情境性、体验性和延展性,是贯彻实践育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落地生根的教学组织形式。[11]因此,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时,实地考察和互动体验是现场教学活动的两大亮点和优势。

从实地考察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到讲武堂旧址,一方面了解讲武堂建筑结构了解其历史地位和军事价值,另一方面了解历史遗存感受历史的痕迹。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专家或讲解员现场讲解,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投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现场讲解不仅涵盖了历史事件,还包括了人物传记和战争策略。这种专业的现场讲解不仅传递了知识,也让历史变得鲜活。

从互动体验而言,学校可以组织模拟军训活动通过这种模拟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如列队、战术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学生得以亲身体验讲武堂学员的生活,增强了对历史的共鸣和尊重加深对讲武堂精神的领悟。由此可见,这种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现场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基地教学模式能够延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情感、思维等场域,实现课堂与教育基地双轮驱动、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师生共同参与进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12]

(三)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政课程也要借助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趣味性,以便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13]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例,也可以将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广泛应课程教学当中。具体操作如下:

1.多媒体资料展示: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播放讲武堂纪录片或历史影片片段,生动展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场景、重要事件和革命人物,让学生直观感受讲武堂的历史氛围。

2.互动式电子教材:根据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和主题单元,开发讲武堂电子教材,整合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当中设计互动环节,如在线问答、小测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虚拟现实(VR)技术:

1)利用VR技术,创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讲武堂的历史时期。

2)设计虚拟场景,如讲武堂的教室、训练场等,增强学生的现场感。

4.增强现实(AR)应用:

1)通过AR技术,将讲武堂历史图片和文物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

2)在实地考察时,使用AR应用,将历史场景叠加在现实环境中,增强学习效果。

5.在线学习平台:建立有关讲武堂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电子书籍、在线讲座、互动论坛等。同时,利用平台进行讲武堂课程管理,发布学习任务,收集学生反馈。

6.社交媒体与网络互动:

1)利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发布与讲武堂相关的历史知识、讨论话题等。

2)鼓励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讲武堂学习心得,参与在线讨论。

7.数字档案与数据库:一方面建立数字化的档案库,收集和整理讲武堂的历史资料,便于学生查询和研究;另一方面设计数据库查询系统,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8.在线协作工具: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如Google文档、石墨文档等,支持学生在讲武堂的项目式学习中进行协作和交流,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小组讨论,共享资料,共同编辑报告。

9.教学游戏与模拟:可以邀请设计学院的老师设计相关教学游戏或模拟活动,如模拟讲武堂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历史知识。利用游戏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10.智能分析与反馈:利用智能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通过这些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讲武堂课程内容得到了丰富和立体化而且让思政课的教学可以变得更加生动、互动和高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管理教学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四)主题研讨与交流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体现在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基于开放性、真实性情境问题,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信息资料,持续性参与体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自主学习。[14]由此可见,项目式学习(PBL)为讲武堂的主题研讨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以讲武堂为背景,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主题研讨,如“讲武堂精神与当代青年的担当”、“讲武堂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讲武堂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讲武堂精神如何影响现代生活,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成果展示环节,如报告会或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思考成果的平台,同时促进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举办“讲武堂精神研讨会”,邀请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思想碰撞。

(五)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在思政课程中,利用云南陆军讲武堂这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首先,通过讲述讲武堂师生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其次,利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再现讲武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加直观地理解革命时期的艰苦与伟大。再者,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选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通过道德讨论和反思,我们引导学生探讨讲武堂师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道德选择和行为,促进价值观的内化。强调讲武堂师生展现的革命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牺牲精神等,我们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并将它们融入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另一方面,情感教育的融入可以通过诗歌、音乐、戏剧等形式,触动学生的情感,促进情感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体验后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价值观。此外,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不同的价值观,促进价值观的多元交流和理解。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理解情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价值取向。最后,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作为长期教育目标,通过持续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云南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程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可以显著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豪,秦莹.云南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农业教育研究, 2020, 000(003):P.39-41.

[2]尚富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23.

[3]周长玲.红色资源融入云南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3.

[4]马闯.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4(02):68-73.

[5]张莉鑫.运用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78-80.

[6]李春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J].高教论坛,2023(08):44-47.

[7]刘伟,焦兴华,张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4):71-76.

[8]周庆红,雷桂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应用——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04):74-78.

[9]李永歌,王卫兵."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四维审视"[J].教育探索,2023(10):73-77.

[10]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

[11]邓纯余.思政课现场教学的优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38(03):87-89.

[12]程春兰,卢文胜,王梦霓.课程思政教育基地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22(03):75-79.

[13]杨淑芬.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7):85-86.

[14]王恒富.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定位与应然选择——以“‘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探索”项目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1):24-27.


...


阅读全文